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商品交易从配给制转变为自由市场制,销售终端经历了从“供销社—百货商店—大百货商场—专卖店—shopping mall—(未来可能会大量出现的)多品牌集合买手店”的形态转变。
回顾这些看似历史蒙太奇般的场景的演变,不是为缅怀历史,而是为了揭示这些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变化。在上述每一次的演变过程中,都产生了无数的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英雄人物或公司。
从右图可以看出,在零售业当中,货品的因素在日益减弱,人的因素在日益增加。这也符合铃木敏文关于商品过剩时代的描述。
现在一些著名快销品牌发生了困顿,库存问题只是表象,对用户的不尊重才是内因。之前的时代奉行渠道为王,营业额的增长率等同于店铺的增长率,现在则以“虚假的”商品为导向,在没有清晰的用户定位和畅通的用户反馈路径的情况下,枉然空谈以用户需求或市场销售为导向的业务增长逻辑。
现在的零售或品牌案例里,ZARA和UNIQLO被无数人挂在了嘴上,很多人认为“快时尚=快速供应链=尽量少的生产时间”,到最后大家互相吹嘘各自的生产周期以便贴上快时尚的标签。这个逻辑如果成立的话,那些前店后厂的国内二流商标性品牌岂不天生有优势?生产都是自己家的,想怎么快就怎么快。快只是代表有能力,而谁在把舵才决定你要往哪里使力,方向错了,越快越糟糕。
UNIQLO把舵的是店长,他能决定他的这家店备什么货,因为只有他才最知道这家店(注意:不是这个品牌而是这家店)什么货品最好卖。ZARA没有设计总监,带领上百名设计师工作的是ZARA销售总监,由销售决定设计、开发、生产。
“设计—研发—定样定量—备料—生产—运输—销售”,这个传统商品链条的七大环节,不再是一个单向流程,而是一个闭环,在销售和设计或定样定量之间产生直接的关联。ZARA的关联是由他们独特的组织架构完成,UNIQLO则是由他们店长授权完成。
线上零售仅仅是销售渠道?
前面扯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互联网用技术和由此引发的新社交方式为完成这个闭环提供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方法。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将线上零售定义为销售渠道的一种,那么传统品牌对电商就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将销售渠道从线下实体店搬到了线上网店,由此引发“血案”重重:
线下多年经营的渠道优势全无。
商品同质化严重,在无渠道掩护下被赤裸裸摊在同一网购平台上任人宰割。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