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为何频频遭遇“妖魔化”?

瑞幸有“招黑”的体质。

这点,不管是此前代表瑞幸站出来亮相的CEO钱治亚,还是这两天处在舆论风暴中的CMO杨飞,想必都深有体会。

围绕着瑞幸的“黑文”,其实没什么新鲜可言。无非是在“烧钱、反常规补贴、亏损、开店高举高打、对标星巴克”几条无关痛痒的点上面来回打转。为什么说是无关痛痒的“黑点”,下文再予细述。

现在,针对瑞幸的黑点,神奇的指向了瑞幸CMO杨飞。搬出杨飞曾经因为网络营销的一起法律案件,暗示杨飞领导下的瑞幸营销策略,其实是有问题的。

批评一个公司或是个人,本是社会公众的自由。纵然是故意抹黑瑞幸,只要在一定尺度内,也无伤大雅。瑞幸诞生第一天,就没有停止过满腹争议的言论,也没影响瑞幸一边扩张门店,一边收获广泛的粉丝拥趸。

但是过分的抹黑,并且因此导致误读了瑞幸,则是中国商业创新和社会财富的真正损失。

杨飞“中枪”,意在瑞幸

最近的矛头似乎指向了在瑞幸负责营销的杨飞,而瑞幸的营销又广泛触发了社会的争议点。所以,想要看懂瑞幸,就应该先从营销开始,当然,如果想要刻意批评瑞幸,也会从营销开始。

对于饮品类品牌,营销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分量,尤其重要。这点去看全球饮品界的常青品牌可口可乐就一目了然。而且,对比从始至终与可口可乐对标竞争的百事可乐,除了在可乐品类鏖战不分之外,由于营销的欠缺,旗下七喜、美年达的销量,始终比同类型的雪碧、芬达弱一筹。

营销对于饮品类品牌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一个新生品牌,有一个强有力的营销部门,有一个业务过硬的营销带头人,这是新品牌的幸事。

英雄起于草莽,人才不拘一格。拿过往经历攻击一个成就明显的公司和人,这种手段未免让人怀疑另有隐情。

更何况这样的攻击,并没有找到准确点。

杨飞那事有错,这无可指摘。他本人在2015年之前身陷删帖门,为此法律让他付出了一年半的代价,也足够教训牢记一生。不过也因祸得福,杨飞在此期间通读500本书,不断总结升级自己的营销方法,这一阶段虽然艰难,倒也成为了杨飞重要的成长期。

质疑瑞幸商业模式可以,能说到点子,瑞幸倒也应该虚心学习。但是攻击个人,还是拿别人过往经历做文章,实属匪夷所思。

《揭蛊瑞幸咖啡》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外界关注,一方面在于该文重复杨飞这位备受业界瞩目的营销高手曾经的服刑经历,带来了舆论的亢奋;另一方面,这种旧闻再炒的行为,却打破了商业的一条底线默契:品牌之间任何商业层面的竞争,都是正常合理的。但是一旦上升到对个人的攻击,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伦理,则被彻底撕破了。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咖啡  成功  连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