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需求的精准定位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从研发到市场,从人员到资本,企业全程把握,科研成果转化的每一环节均有企业全程参与,转化率也因此得以提升。

然而,这类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包括技术、人员、资本、市场等多要素在内的创新与整合,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虽然有转化需求,但其自身并不具备创新与整合的能力,这种模式并不适用,故此种模式只出现在一些大企业或大集团。

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简单合作实现成果转化

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简单的合作,也是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一种常见模式,这种模式里,企业与研究机构各司其职,企业精确把握市场需求,研究机构根据需求进行成果研究,研究出的成果最终在企业里实现转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企业与研究机构各取所需,双方的优势特长均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这种模式却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受制于专业化程度,大部分的企业对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研究深度及研究成果适用与否并不清楚。同样的,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由于缺乏对企业的详细了解,科研机构在进行成果转化时也是“有门无路”。

以上两种转化模式,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中一直存在的模式,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仅有的两种模式,由于其使用范围存在限制,故从本质上并不能根本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正逐渐形成。

互联网+开始为科研转化凿山开路

日前,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联合地方政府、社会企业、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等120多家单位,结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网络化联盟,并于同日上线运行其线上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该联盟采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针对近3-5年内可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科技服务项目,采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

无独有偶,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潮下,一场以“互联网+”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行动,正在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如火如荼的进行,比如君乐宝近期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疾病防控中心等高校与科研机构推出的“益生菌+”战略……。就目前来看,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正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流模式,相比于上述两种模式,其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

其一、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可转移的科研成果为依托,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各种技术成果、项目、知识产权、专利等信息经过整合后汇聚于线上平台,企业可精准定位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同时,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也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发布,通过这种方式科研机构可获得反馈,并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科研方向,从而避免科研成果的浪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得以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模式打破了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模式,科研机构与社会和企业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以解决。

其二、实现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高效对接。通过线上平台,科研机构可以向科研成果用户进行成果展示,并向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企业根据需要可与专家实现线上对接,并于线下进行项目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供需双方实现高效对接。同时,供需双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科研定制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将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模式下,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更加开放透明,一些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更容易吸引投资机构对科研成果进行投资,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也得以拓宽。

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一直是我国科研领域的一个短板,不难看出,“互联网+”线上线下模式的出现,将为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带来一片生机,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开山斧“互联网,正在为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开辟一条可行的道路。

当然,路漫漫其修远,想要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化科技为力量,除了及时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等各方,在政策、资本、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大力协作,唯有如此,才可走好科技成果的”最后一公里“。

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互联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