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成果转化本身的复杂性

除了一些无法转化的”垃圾成果“和一些无需转化的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的复杂性也是转化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一、转化难度大。一项科研成果从形成到产业化,需要经历理论研究、实践测试、产业化三个阶段。而实践测试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实践测试的检验,才可进入产业化生产,然而对于大部分科研机构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去完成科研成果的实践测试。

其二、转化耗时长。科学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项科研成果的完成可能需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基因学到育种学为例,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之路,从研究水稻开始到杂交水稻的问世,整整历时16年,其耗时之长可见一斑。

其三、转化的不确定性高。一些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在实践中可以获得成功,在未转化之前,谁也没有把握加以确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均可以成功转化,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科研机构与企业研究的分离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学术界与企业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但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是科研成果的需求者,两者本应是建立在供求需求上的合作关系。

然而,现实中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却是“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过我的阳关道”,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科研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却不知从何下手,而科研机构定位前沿科学研究,得出的成果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形成转化难的问题,双方在需求对接上严重失调,是造成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从2015年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之后,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国家陆续颁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各地也相继出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各种政策。伴随着政策的春风,我国科研成果迎来一轮真正的转化大潮,就目前来看,也初步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

企业自身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市场上已转化的科技成果,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自身进行的科研转化,高转化率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一部分大型企业还会根据自身需要成立研究院或实验室,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研究院”、英特尔公司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互联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