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作为食品的历史由来已久,全球各地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种类。
假若单纯的去追求品类创新,某种程度上自然是不符合实际,毕竟诸如奶酪、酸奶、冰淇淋、奶油等衍生品至今也走过近百年历程,就差没玩儿出花来。
在品类创新无望,产品价值挖掘毫无意义之际,认养一头牛通过早前比较流行的“领养模式”,重塑了原有的A—B—C端的生产模式,借助互联网和直播等优势实现了A—C端的触达,去掉了原料收购环节,并将其与加工环节一体化。
尽管该模式在表面上仍然有不少操作空间,也曾因此受到了各方质疑,但至少从市场反应来看,认养一头牛“去A端”的操作确实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而认养一头牛也乐意去为这个模式添砖加瓦,通过大数据整合和企业内部资源的调度,力求为消费者打造一个“透明化牧场”,从源头上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
从当初的“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到如今认养一头牛“只为一杯好牛奶”的品牌使命,不难看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牌仍具较强的防范心理,以至于国产品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自证清白”,才有机会进入消费者视野。
从行业角度看,确实有那么一丝可悲,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一起养牛吧!
Tomson & Jason Brand Research Center
为了一杯奶,去养一头牛,从行为上就不具备可行性。
但如果变成“为了一杯奶,认养一头牛”,不仅逻辑上说得通,而且还有一点好玩?
诚然,认养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农产品格局,而最早将这一模式付诸实践的,是国外的高级私人葡萄酒庄,随后逐渐延伸到国内的茶叶种植园,并下沉至各种瓜果蔬菜的有机生产。
之所以说是“认养”而不是“认领”,最重要一点是客户要通过支付给养费用才能享有相关认养物的产出,而生产端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扮演“看管”角色,客户在整个过程中享受的,则是自身领养物的相关产出品。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模式看作是共享经济的Plus版,毕竟从另一角度来看,不管客户认养不认养,生产关系始终是主观存在的。毕竟总不能因为没人认养,然后这生意就不做了吧?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