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服务部分收入的增加,主要有销售激励收入、特许经营收入、金融服务收入、贷款便利服务收入以及向注册代理人和市场参与者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收入。

不过较为反常的是,在招股书中显示,2016-2018年,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分别只有0.5亿元、1.47亿元和2.48亿元,今年上半年该数据为0.6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17亿元相比,几近腰斩。很显然,创新计划和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并不足以让房多多“扭亏转盈”。

正是出于对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部分的稳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不少业内人士对房多多的后续盈利表达了质疑,房多多也承认了此项担忧,在其招股书中提到,“我们自2011年至2016年成立时发生净亏损,2016年曾净亏损人民币3.321亿元。我们最近的增长和盈利能力主要受到市场交易量增长的推动以及我们的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业务。我们可能无法继续增长或维持历史增长率或盈利能力”。

不仅是对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对盈利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声也不断涌现。2017年被认为是房多多盈利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房多多终结了连续六年的亏损局面成功实现盈利,但是当年的盈利数据被指是通过“裁掉一半员工”才得以获得的“虚假繁荣”。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房多多净亏损为3.32亿元,2017年转为盈利65万元,2018年持续盈利至1.04亿元,2019年上半年盈利更达1亿元。有媒体梳理发现,房多多盈利的转折与大规模的裁员不无关系。

招股书中提到,房多多2016年-2018年的营收数据分别为14.76亿、17.09亿元,、22.82亿元,净利润分别是-3.32亿元、65万、1.04亿,同期对应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产品研发费用、一般及行政费用分别高达5.92亿元、3.86亿元、4.07亿元。

在这三组数据中,除了营收和净利润逐年增长以外,在被称为盈利转折点的2017年,销售和市场费用等“三费”减少了2个多亿,同比2016年降幅达到35%,这也就意味着,“三费”的下调是促成房多多转亏为盈的关键一步。

而在这三费的组成中,2016年-2018年产品研发费用的变化并不大,分别是1.8亿元、1.9亿元、2.0亿,销售和市场费用所占比例不高,并不是三费下调的大头,而一般及行政费用的下降则极为明显,这一科目的费用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3.11亿元、1.56亿元、1.4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该费用直接下降了一半。

通常来说,一般及行政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公司雇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公司运营的日常开支。这一部分费用的大幅下降,很难让人不去联想房多多大规模裁员的“传闻”。

房多多近几年的员工数量的变化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房多多的员工数分别为2754人、1402人和1353人。可以很明显看出,2017年房多多的员工数减少了将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房多多的“盈利”靠的是裁掉半数员工得来的。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多多  IPO  增值服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