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分级尤为重要,正如国外电影分级一样,或者游戏年龄划分一样,进行档位推荐与分发,把“适合”的内容给“合适”的人群,打消某些“软色情”或者“低俗文化”对于当下未成年人的荼毒。

2.未来能否加快“全民实名化”落地?

对于游戏来说,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只有“实名认证”走向全民化,才更容易以年龄对于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推出青少年模式与老年人模式,从“概念化”走向“场景落地”。

3.关于未成年人使用时长限制与全民加强版防沉迷系统落地?

当下短视频的算法机制造就的信息茧房,不仅未成年人,哪怕成年人,打开后伴随着一条条视频很容易忽略了时间。

对于未成年人的时长限制,更有利于未成年人规划和合理安排自身业余板块划分与“向上引导”。

对于成年人来说,类比于当前网游时间过久的休息提醒与时间超量的强制休息。作为一款娱乐性质占比较大的软件,防沉迷系统尽快落地,更是一种对用户的负责与社会责任感的彰显。

4.未来新算法能否自动筛选,不给“错误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当前短视频平台的筛选机制仍旧未完全健全,依旧会有不少的“漏网之鱼”凭借着低俗、影响三观的内容或者画面吸粉而出圈。那么短视频平台能否在未来新算法中,把“软色情”、“骗局门”、“偏激化”内容提前扼杀,遏制于源头,才是一款文娱类软件生存的长久之计。

就正如8月3日,中宣部牵头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讲到: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 、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

短视频“去污名化”,仍需情感“共创”?

然而对于“污名化”初显的短视频行业,“去污名化”的进程,除了制度和规则的制定与落地外,更多的是需要“沉溺者”家人们一同的情感共创。

就像是网上的那个段子:毁掉青少年的“鸦片”,最早不叫网络游戏,40年前是武侠小说,30年前是香港电影、20年前是电脑、10年前是手机,而其他的还有漫画、言情小说、早恋、网络小说等等。所以说,短视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无论是短视频、游戏、小说还是漫画不够都只是外部因素。就正如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归因偏差,即将别人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因素。

当然外部因素存在一定的责任,但是能青少年们不再沉浸的核心少不了内部因素的改变。就正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么任何事情都能成为他的娱乐。

毕竟在多少生活场景里,是家长亲自将平板、手机交到了孩子的手中,只为了省事和清净。当孩子逐渐沉迷以后把那些娱乐都当做自身逃避心理的“背锅侠。老年人亦是如此,正因为子女的疏于陪伴与关怀,才给了“骗子们”可趁之机,而无论是保健品还是短视频,那么多年受骗的核心本质从来未改变过。

我想没有一个未成年人、一个老人或是说一个人会把自己的人生拘泥于一块小小的屏幕里面,大家所更喜爱的依旧是大自然的风景,与陪伴里的欢声笑语。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