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社群电商,本质上还是做零售的生意,内容社群并没能带来太大的利润增长。零售的终局,最终拼的还是供应链、效率和体验。供应链跟不上,产品品类和品质存在短板,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无法支撑长久。
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当下很多内容工具似乎都面临着管道化难题。即自己教育了用户,然后用户扭头去天猫、京东上搜索相关商品,或者去线下店购买,会更倾向于自己更熟悉的平台。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给别人白打工,沦为流量的管道。
此外,内容本身是用户体验的加分项,但如果融入太多商业元素是会影响用户体验的。而商业化程度如果过轻,用户的注意力经济缺失,也不容易形成付费。
不得不说,蜜芽的用户量很大,内容社区做得也很棒,但流量大小不代表什么,当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只是被当作一种工具时,想要把用户变成消费者并不容易。
直击产业痛点的集中打击;但“会员+精品”会是治病良药?
新兴平台供应链方面的软肋暴露,母婴电商爆发时的流量暴涨红利不在,行业回归理性。而蜜芽似乎也看出了这些趋势,想方设法发力供应链,与此同时,通过会员经营发力社交电商,提高自身的下沉力度。
前不久召开的蜜芽全球生态伙伴大会,蜜芽方面对供应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展现出来,走精选品路线是其最大亮点。
在互联网江湖(ID:VIPIT1)看来,这种精选品策略的背后是由产品经济思维到价值经济思维的转变。在传统的人货关系中,商品本身的价值是消费者需求的主体,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使用需求强度也逐渐转变为对产品体验以及品牌价值认同,由此一来,产品使用价值趋弱,附加值增强,商家们也逐渐开始关注用户的终身价值,Costco式的会员制就是关注用户终身价值的体现。
事实上,蜜芽的这一系列措施本身也是值得被认可的,针对的也是母婴电商的普遍短板,但具体推行起来可能并不容易。
其中,自有品牌是蜜芽的一个主要发力点。但不得不说的是,新品牌都要面临教育市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母婴产品极为挑剔的新生代家长们愿意接受一款自己感觉陌生的品牌吗?
婴儿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婴儿用品的品质要求非常高。童装童鞋、安全座椅等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比较低,更看重质量、合适与否等因素,这可能给新品牌崛起提供了机会。但奶粉、纸尿裤通常具备集中度高,品牌力强的特点,用户选购时更看重品牌,但这个市场已经有太多在用户心智中具备强烈认知的品牌,这对于新品牌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此外,与头部大牌合作是蜜芽精选品路线的又一路径,但优质商家也是阿里、京东们所争取的核心资源,蜜芽与它们比起来似乎并不具备优势。
文章TAG:母婴 传销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