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这也使得一些可能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辜“背锅”,因为本身在很多目标客户眼中,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和自己一样都是“老虎”,只不过体型比自己大一些,担心碰到“南郭先生”,在技术方面更信赖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样的“大象”。

4.技术输出缺乏“网络效应”:金融科技企业难以持续

众所周知,个性化与规模效应总是一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只是制造业会出现,技术服务行业在这一方面体现的也是非常明显。

对于金融科技平台来说,在金融业务方面只要做好产品、场景以及风控模型搭建这三件事,边界成本会逐渐递减。但是做技术输出不同,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每服务一个新的用户其实都像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以蚂蚁金服为例,据了解,在蚂蚁金服与南京银行的合作中,派出了20多名技术专家在南京银行进行技术开发。当有了新的技术输出和合作项目,还需要不断派驻专家前往,这对于很多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持续开发方面都很难承担得起。

5.算法壁垒实难长久:技术免费已然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的核心有三个:算法、计算资源和数据。发力人工智能的科技巨头有很多,但由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分享和传播是非常快的,不少科技巨头都大力倡导开源,所以算法并不是壁垒;而计算资源现在完全可以购买的到,比如各种形式的云计算等,这称不上是壁垒。

真正具备壁垒属性的只有数据,而无论是算法还是计算资源免费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意味着以风控技术为输出的商业模式,其发展前景具备明显的上限。

总结:

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去揽瓷器活。事实证明,技术输出不是金融科技企业逃避监管的“避风港”,更不是万事大吉的“安全屋”。

金融科技公司跟风涉足技术输出领域不是什么明智之选,做纯技术输出公司如果不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则非常容易被上下游碾压,到最后失去生存空间。金融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与京东金融也根本没有可比性,它们很早就做技术积累,在数据、场景、资产等多方面占据优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超过。

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要奢望,不要试图逃脱监管,寻求捷径。也不用担心错过风口而患得患失,如果真的下大功夫去做技术输出,到最后可能连主营业务金融也受到影响。真正理性的做法应该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不然,或许正如泰戈尔《飞鸟集》诗中所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估值  IPO  金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