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直播间,刚刚“掉眼泪”

人在直播间,刚刚“掉眼泪”

人在直播间,刚刚“掉眼泪”

人在直播间,刚刚“掉眼泪”

演员方面会根据露脸的程度决定出场价格,比如戴口罩每场大概在三四百,全程露脸则能达到800到1000。演员想要赚钱也没有那么容易,为了保证自己有单可接,一些资源群都是明码标价的,进群需要向群主付费。

家庭矛盾、团队内讧、个人离奇曲折的经历……只要能让粉丝看得津津有味,潸然泪下,顺便把东西买了就是圆满的结局,至于凄凄惨惨,鸡飞狗跳的故事是否真实似乎没有人在乎。直播带货后时代,只要能让粉丝继续掏钱,演什么都行。

但一幕幕零和游戏也在上演,演技派血洗直播间,这让原本信誉值就不高的直播带货行业雪上加霜。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超过500条,去年“双11”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达33.41万条,日均1.24万条。 风起于青萍之末,主播戏精上身,可该配合演出的消费者却开始视而不见。

互联网的“情绪生意”为什么这么好做?

早在2018年,知萌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中就曾提到过“情绪商业”的概念,根据调查显示,以引导与迎合消费者情绪的产品在消费群体中会比普通产品推销的认可度更高。

尤其在餐饮或者休闲领域,比如有数据显示,以年轻人情绪命名的餐厅与咖啡店更受消费者欢迎,分别占到了40.3%与33.8%。把商品作为一个情绪表达的载体,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则能调动他们的共鸣。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一举一动都尤其擅长刺激大众的情绪。此前兴起的“家庭伦理剧”式带货,夫妻俩可以因为降不降价的事一直闹到民政局门口,还有的主播在带货的过程中发现丈夫劈腿,“一气之下”痛哭着来个跳楼大甩卖。

虽然多数人能看穿一眼假,但还是有不少中老年人出于同情,点赞关注下单几乎一气呵成。当恻隐之心遇上刻意写就的剧本,“情绪生意”充斥整个互联网,不断暗流涌动。尽管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但情绪不好把控,并不意味着情绪运营不可操作。

内容催生的情绪无非就是四种:喜怒哀乐,在互联网世界,用一则几秒钟的短视频调动人的情绪悲喜实在易如反掌,任何一种情绪放到商业世界里都有可能变成利益博弈的筹码。当然,情感消费也不完全是坏事,尤其国人天然有同情心下“慷慨解囊”的传统。

比如友好助农,2020年各大电商平台基于特殊的市场环境纷纷发起“吃货助农”活动,在没有大量悲情营销乱象的前提下,消费者也乐意买单,截止 2020 年 4 月 24 日,人民日报发文统计各大电商助农主题的销售量超过 79.6 万吨。

21 世纪经济报道也指出:大多平台从 1 月底 2 月初就投入“助农活动”,涉及全国 24 个省市区、400 个农产区、230 多个贫困县,其中,拼多多公布的数据显示,产品订单数同比增幅达 18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这种情绪闭环在消费市场形成,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此前,一则由于盐源县苹果的帖文在网络上引发关注,通篇可见“大雪封山”“伸出援手”等字眼,消费者还没来得及反应,《成都商报》就开始紧急辟谣。

“2020年,你有多少笔同情心消费?”这是网易曾经发起的一项互动调查活动,可想而知,一旦激发了大众的情绪,消费行为自然接踵而至。情绪爽点一直存在,批量制造情绪消费的内容都形成了流水线。

市场麻木与否似乎并没有人在乎,当面对直播间里催人泪下的剧情与配乐,有人说第一次见是悲剧,也有人说第二次见是闹剧,但商业资本却说,只要需要三次。因为三次之后就能形成产业链。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网红  直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