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让人听懂动物的语言,中间的代沟到底该怎么填平?

如果要让人听懂动物的语言,中间的代沟到底该怎么填平?

如果要让人听懂动物的语言,中间的代沟到底该怎么填平?

​例如,大脑中有一种特定的电信号来定义疲劳感,还有一些最容易被发现的神经模式:“我饿了”,“我累了”,“我很好奇那是谁?”,“我想尿尿”……耳机中的传感器会捕捉这种特殊的电信号,并将它们转化为人们能够听懂的语言。

再结合基础的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翻译技术,计算机算法可以大致地分辨出宠物的情绪,这是短时间内宠物语言翻译能达到的制高点,至于要通过宠物翻译器来了解动物伙伴们真正的内心世界,还期待人类进一步的大动作。

精确翻译之路仍山高水远,中间的代沟需要这些填平

需要指出的是,动物的大脑并不如人类的大脑复杂,人脑的活动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动物的大脑却不一定,人的各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具有相对窄范围的对应关系,而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则对应范围很宽,比如,狗会发出急促的叫声,可能是因为想要向主人乞食,也可能是因为警惕陌生人,还可能是对主人不陪自己玩的责怪。如果它想表达的是这一种,而AI的翻译器却传达为另一种,那么就容易将人和宠物之间的沟通引入“歧途”,从而完全丧失了宠语翻译的意义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AI实现完全精准的宠物语言翻译呢?任重而道远。通过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翻译技术,计算机算法可以大致地分辨出宠物的情绪,但要明确更深层次的宠物肢体动作和叫声的内在意图,AI还需要一场“扭转乾坤”的大革命。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联想AI在同声传译上的表现,之前,很多媒体搞起了“Ai会取代哪些工作岗位”的预测,笔译、口译在许多预测中被认为被取代率高居榜首,这并非空穴来风,AI翻译不可谓不是当今AI领域的一个热点,搜狗,谷歌,Facebook,网易等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分一杯羹,卯足了劲儿想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毕竟人工翻译领域人工成本高居不下,如果能用AI解决高成本问题,无疑劫走其中大部分的红利。

然而,就目前来看,AI翻译并没有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相比于对其他事物的了解,人更了解人自身,而针对人自身语言所进行的AI翻译尚且前路未朗,AI又如何在宠物翻译领域崭露头角呢?在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看来,AI在宠物语言翻译方面的应用,还需要填平这些“代沟”: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应用  内容  算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