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瑞幸从一开始便走的是重资产、重运营的路子。打快速规模化牌的瑞幸倒也尝到了不少甜头,即在短时间内瑞幸的门店遍布各个城市。但是重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加上开拓市场需要烧钱补贴,瑞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招股书,2018年瑞幸净收入8.4亿元,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净收入4.79亿元,净亏损达5.5亿元。

不过,也有好消息,即瑞幸的亏损幅度在迅速下降。根据招股书,2019年第一季度,经营性成本占净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一季度的1066.2%下降到210.1%。这说明瑞幸一旦拿下所看好的规模化市场,利润的表现可能会进一步变好。

路子虽不同,连咖啡、瑞幸却各有忧愁

显然,在一开始连咖啡和瑞幸就是走了两条不一样的路。但是2018年之后,连咖啡开始向重资产模式靠拢。即便是在首次尝试门店扩张不尽如人意之后,连咖啡仍然锲而不舍。

连咖啡好像决意要慢慢去掉身上留下的外卖咖啡品牌烙印,强调全渠道定位。因为连咖啡知道光靠线上营销是干不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咖啡品牌的。换言之,单一纯粹的营销玩法不足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所以,连咖啡是打定了主意,要在建立全渠道上战斗到底。其实连咖啡在建立全渠道上的短板大概率还是资金。2019年初,连咖啡全国大量关店的消息被爆出后,业界更加坚信连咖啡资金短缺并不是捕风捉影。

而另一边的瑞幸则不断融资,并拿融资获得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门店扩张。根据瑞幸的招股书,瑞幸的经营性成本各部分占比变化很大。2017年至2018年度,销售、营销支出占比最大。但是到了2019年一季度,门店租赁和其他经营成本占经营性总成本的比例最大,占比为28.1%;而材料支出费用占比27.4%,位居第二。

显然,瑞幸很舍得在门店扩张上花钱。瑞幸扩张门店就是想用规模化的打法占领市场,培养中国人的咖啡消费习惯。瑞幸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巨大咖啡消费潜力的市场。据统计,中国人均年均咖啡销量才4杯,而相邻的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的杯量却分别高达340杯和300杯,至于欧美国家的杯量更是惊人。

可是养成消费习惯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前面一年多的发展时间里,瑞幸已经烧掉了太多钱,虽然也造出了还算好看的杯量数据,但何时能停止烧钱瑞幸其实也不清楚。在这个前提下,瑞幸要不断开店,不断补贴,以此来培养市场的消费习惯。

连咖啡和瑞幸的持久战:用户争夺是核心

不管连咖啡和瑞幸的发展路子如何,二者之间的战争核心无非是对用户的争夺。连咖啡和瑞幸究竟谁能胜出,最后其实看的是谁的咖啡更受消费者的喜爱。而对消费者而言,咖啡嘛,要么好喝,要么符合人们对某一种情怀的追求。所以连咖啡和瑞幸比的是谁先建立起品牌壁垒,谁能给消费者提供好喝的咖啡和有趣的情怀。

在咖啡方面,连咖啡和瑞幸比的是谁更精心钻研,谁能推出更多不同品类的好咖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味道上笼络住消费者的心。对于经常喝咖啡的人而言,一杯咖啡的好坏轻轻品尝一口就能衡量出标准。从香味上来看,如果是有明显的烟味、焦糊味,则可以说明这杯咖啡烘焙失败或者是萃取过度。

而从入口的感觉来说,真正好咖啡的酸度应该是非常柔顺的果酸,而不是强烈刺激的醋酸。咖啡在香味和口感上都非常讲究,所以咖啡的烹煮过程就尤为重要。品牌们势必要组建专门咖啡品类研究团队,烹煮调制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咖啡,并将烹煮的过程细节制成流程用于店员同一培训。如此,才不会出现不同门店不同咖啡味道的尴尬。

在情怀方面,连咖啡和瑞幸比的是谁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和服务等附加价值。例如,缔造一个像星巴克那样的第三空间以供顾客享用咖啡。很多时候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花几十块钱喝一杯咖啡,不是因为咖啡本身有多吸引他们,而是咖啡消费能够在优雅的咖啡馆中感受独特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情怀。

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为情怀买单。所以品牌们就要营造一个能够制造情怀的消费场景,并长此以往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这种文化底蕴的形成可能需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这就在考验品牌们的耐心。

总的来说,连咖啡和瑞幸之间的战争就是争夺用户,比谁先建立起品牌壁垒,比谁更能抓住用户的心。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咖啡  线下  线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