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我们看到太多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案例,但这些行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标准化。而标准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谈到农村电商,以及终端衍生出的生鲜电商,农产品的标准化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配送方式、冷链、前置仓等方面加大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只是农产品销售产业的渠道创新,供给侧改革方面却几乎没什么大的建树。

*蔬菜也好,水果也好,生产布局有很大的盲目性成分,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当前的果蔬涨价潮就是证明。互联网公司解决的是渠道问题,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流量问题,但零售不只需要流量思维,它还需要供应链思维。价格上涨,人们的购买欲望降低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蔬菜还好,水果价格对供需影响会更大,控制不了上游供应链那么面对涨价潮只能被动接受。

对于农村电商而言,几乎都不盈利,这说明运营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透过时下的果蔬涨价潮,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目前看来,流通端和分销端仁安非凡,而种植段依旧原生态。改造农产品销售行业不仅仅是提供“最后一公里”的爽点,还要真正解决“最初一公里”的痛点才行。

鼓吹农村电商以及衍生的社区生鲜电商成就显著,面对涨价潮却偃旗息鼓了,对于公众而言,这无疑会对产业形象造成一定的伤害。

由农产品触网到产业互联网:环境威力法则下的升级契机?

今天我们谈到从种植端入手布局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老生常谈了,只不过在眼下价格潮的影响下加重了人们这方面的认识

早在几年前,顺丰优选、本来生活就采取B2C模式,自身不种植任何产品,所售卖的产品均来自其他品牌商和农场。沱沱工社有自己的种养基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多利农庄、一亩田、忠良网等企业,通过会员提前预定进行种植,待产品生产出来后再进行配送服务。

近点的,前面提到的京东与当地政府合作是个例子,它其实跟阿里之前的布局有些像,阿里在逐昌建立一套“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电商平台”的合作机制,加大对种植端的渗透力度。而腾讯投资的谊品生鲜也在讲“垂直供应链”的故事,从种菜、养殖,到运输,到摆进柜台的整个全流程是型一体化自营。

不得不说的是,对于种植端的探索虽说玩法很多,但由于我国农产业自身原因似乎并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而这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于美国等种植端发达地区的地广人稀,规模化程度高。我国都是以单个家庭为主,种植规模小,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源整合难度过于大。阿里在逐昌推广的模式虽然可圈可点,重模式下的壁垒也不用多说,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给自己快速复制扩张挖了一个大坑。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多多  产业  果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