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已破,区块链行业正从浮夸回归理性。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大量的“区块链+”让这门技术又延续了半分热度。
至于加什么,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者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希望借助区块链赋能其它行业的人而言,区块链不过是一门技术,“+”号后面的东西才是重点。
目前来看,“区块链+金融”似乎最受欢迎,契合度较之其他行业要高,毕竟区块链从出世起就与金融有了不解之缘。不过AI、游戏、娱乐、零售等领域也都有人在尝试,今天主要说说区块链对零售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溯源的影响。
早在2016年,沃尔玛就与IBM以及北京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食品;今年3月,天猫奢侈平台Luxury Pavilion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正品溯源功能;6月,京东宣布成立“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与400多家国内外品牌达成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11000多种、超过10亿件商品的溯源,并上线了商品溯源聚合小程序“智臻生活”;苏宁国际也已经上线区块链商品溯源系统,对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进行 DNA 式的标签跟踪记录。
据说国酒茅台也即将推出正品防伪溯源服务系统……我们可以看到,零售行业正通过区块链重构溯源系统。如果考虑到以往市场的状况的话,这些动作不难理解。
假货横行,商品的溯源之痛
今年7月26日,拼多多上市了,这个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京东等企业十多年成就的企业,一时间成为全民的焦点。然而这个励志故事并没有赢得掌声和喝彩,取而代之的是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矛盾源于假货。
假货现象并非起于拼多多,早已存在多年。且涵盖各类产品,遍布各个渠道。马未都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连豆腐都有假的了,假古董还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可想而知,假货的普遍性和粘性有多大。为何假货难以去除?归根结底就在产品溯源系统的不完善。
溯源是产品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的逆向流通,即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传统的溯源技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还有一种是二维码技术。
通过这三种技术收集商品各阶段的信息,包括原产地、加工、包装、运输、零售等各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犹如产品的身份证一样,但技术上存在缺陷,让这些信息看起来价值似乎不大,可信度也不高。
文章TAG:解决 消费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