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团模式难成支撑,拼多多300亿美元估值存疑”到“成立三年就欲上市 拼多多各利益方打得什么如意算盘?”,再到昨天刷屏的“真实的拼多多:统计了56款爆品数据,发现了一个真相!”, 即将面临资本市场大考的拼多多,迎来了预期之外的“招黑”。
一切的态势都在表明,“上市招黑”似乎是中国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无法逃脱的一个宿命!从百度到阿里,唯品会到京东等等,再从爱奇艺到虎牙,几乎主流的互联网企业在上市前夕,都遭遇了大面积的负面新闻“报道”,不过好在这些企业业务都足够扎实,基本上后来都走出来超越预期的发展轨迹。
尤其是近期上市前频频被黑的小米,上市后用漂亮的股市上扬曲线,有力的做了回击。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同样启动上市计划的拼多多,由于体量足够巨大、牵涉各方利益众多,由此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近期小米、美团、拼多多等,密集的遭遇负面报道事件。这种事情本来不愿意多讲,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批评报道站不住脚,无非就是掩耳盗铃(自说自话,只说问题,过滤利好)或者盲人摸象(片面的看待事物,没有从宏观大局对比分析),甚至有些批评报道带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质,难以真正站在第三视角客观反应问题。
不过一方面我作为拼多多用户,多次在拼多多购物;另外一方面我作为行业独立观察者,实地调研了几家为拼多多商家供货的工厂;再一方面我近期密集的和一些媒体做过深入探讨,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小米和美团的利弊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做过分析,今天来用常识分析下拼多多所处的舆论问题。
最反智逻辑:从A到B,得出B和A的因果关系
很多假冒伪劣的商品很便宜,所以很多媒体以价格或者“因为你便宜”或者“你的商标很像谁”来认定你一定有问题。
这辑好比“娱乐圈有人用阴阳合同手法偷税漏税,所以我认为用阴阳合同偷税的人就是混娱乐圈的”。
这种从A到B,反证B到A的反智逻辑,在我们的科技行业层出不穷,其危害巨大,甚至会给我们的一些优秀企业贴上固有标签。曾一度把淘宝打成“卖假货的平台”,把百度搜索打成“卖假药的平台”,把王者荣耀打成毒害青少年的游戏。
其实到了今天的商业社会,价格高低和商品本身的真假不一定完全成正比。这些年,我们高价买到的假货还少吗?有没有问题是需要品牌方以及有关政府部门最终来认定,平台允许谁来开店并经营其实是依据收到的合法合规材料与资质,媒体和自媒体更多的时候是报道事实或者基于规则事实做分析评论,而不是代替司法进行审判。
文章TAG:多多 企业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