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是在这个客观大社会产业背景下崛起的。毋庸置疑,阿里确实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可惜没有发挥领头羊的智慧,构建出类似3赢5平2输的格局;相反,实际上构建出了1赢9输的商业模型,一个“其他市场参与方输赢、阿里稳赢”的模式。至于输家的代价,阿里道义上或是商业上是可以完全置之不顾的。
说到这里,阿里已经跟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品大盘牢牢捆绑,阿里的荣衰跟一个指标正相关,那就是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大盘。除非阿里做了极端得罪消费者的事情,遭到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的彻底淘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其实也是现在日渐发生的。消费者粘性、可支配收入实物消费(生活服务类不在此列)在阿里系下的金额比例在可预见的下跌。现在买和卖,供需之间有效对接的用户体验缺陷初露端倪。过去的“评价+DSR+历史成交记录+信用制”,因为商家端业务下跌而越来越凶,刷单等原因在消费者心中广为人知,消费者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TOP的KA商家即使在疯狂扶持的情况下,依然增长乏力。
阿里流量竞拍模式的终局,无法延续下去的终点,即中国零售消费品低端制造的过剩产能被挤压、淘汰,直到跟真实的购物需求对接为止。抑或产能外迁形成大比例(比之前者,此属小概率事件。产能转移外迁历史上从美洲欧洲转移到亚太以台湾香港为代表,再到中国内地,以实际情况看,全球范围内只有印度和非洲有潜力承接全球制造产能的大盘,其他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角度都无法起全局性的风浪)。届时,低端制造业不值得投资,没有后续投资介入,行业利润率更多的体现在品牌端。此时,在相对匹配的产能和需求之间,流量竞拍对接只能获得对应的价值。没有产能过剩的驱使,就不会有疯狂卖货需求的商家,去本能助推广告的展现和点击成本竞价。
这个趋势也会伴随着行业的成熟、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更合理、信息资讯更对称、更不好被洗脑被忽悠被骗、呵护毛利和净利商家用脚投票不做无谓的竞争,而淡化当前广告定价权掌握在非理性“肥料”的手中。
同时,新人、不专业或无知无畏者,今天做客服主管看看帖,明天就敢做运营总监的操盘手这一极端的业内表现也会日趋消减。不过这一点,不是核心,也就是说,行业的从业者再专业,只要产能过剩客观存在,广告竞价流量变现的模式,永不过时。
如果阿里不能在产能过剩淘汰的终点前,扩大基于广告、实物商品交易的信息化,介入到更广阔的产业信息化的纵深,则当前可见峰值高点,窃以为此。
以下为亿邦动力网与深喉的对话: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