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写书,我就会把所有资料,放到同一个软件里,把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一打开,就能立刻看到一切进度。

记住,大脑永远是趋利避害的。不要试图跟大脑对抗,而是要引导它。

3. 一次只聚焦一个习惯

大家最常犯的一个误区,就是贪多。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人:日程表每天都是慢慢一页,打卡记录上列了十几项,听课、读书、学英语、写作,每天都要检讨自己「还有哪件事没做」……

这种想法我很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想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但关键是:这样做,很容易把习惯养成变成KPI。每天都在救火,都在想着「如何完成今天的KPI」。

这样是没有意义的。

有多少人会喜欢KPI呢?想一想,每次当你完成KPI时,是会想着「真棒,还想再来一次」,还是「一想到明天又有KPI,就觉得好累」?

所以,长此以往,会有什么结果呢?

每一次你执行完行动之后,它导向的,不是奖赏,而是一种「惩罚」。

也就是说,整个黄金三角形不完整了,没法起到通过奖赏,来强化行动的目的,反之会不断地削弱我们的内驱力。

这一点至关重要,却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之前有同学问我,说:您讲的方法都很好,但太多了,怎么样才能将它们都吸收呢?

我都会回答说:不要贪多,先从最感兴趣、最容易的开始,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天不断重复锻炼,直到内化了,不需要花精力去主动控制、使用,再切换到下一个方法。

同样,我自己在践行时,也是一样的。一个习惯,哪怕多么微不足道,我也会等到它完全被内化了,再进入下一个习惯。

这样,才能不断让自己获得「奖赏」,感受到切实的成就感和进步。

4. 在感觉良好时停下

这一点可能很出乎意料,但其实,同样相当有用。

前文讲过,只有将「行为」和「奖赏」绑定起来,才能不断强化习惯。如何绑定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告诉大脑:这个行为,能够带来良好的感觉。

详细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人的效用有一个「边际递减规律」—— 一项行为,一开始,对着投入的增加,边际效用上升;到了顶点之后,边际效用下降。

一旦边际效用低于边际成本,我们就会感到厌倦、无趣、不耐烦。

这个规律在神经科学里面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公理,亦即 Weber 定律—— 神经元对于同一刺激,其边际活跃程度是递减的。

拿读书来说。当你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时,你会需要几分钟来「进入状态」,这时,称为「上升区」;

进入状态之后,你的大脑会非常活跃,思路清晰,这时是「平稳区」;

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开始感到疲劳,兴趣慢慢下降,这是「下降区」;

而一旦跌到低位,亦即边际效用低于边际成本,你会感到读不下去、非常烦躁 —— 这时,就进入了「负效用区」。

很多人的做法是什么呢?直到「负效用区」了,依然在坚持 ——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把习惯贯彻下去。

但更好的做法,其实应该是,在「平稳区」和「下降区」的交界处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

原因非常简单:这样一来,你对整个行动的体验,就是最佳的。那么,你才能在「行动」和「奖赏」之间,建立起联结,让大脑相信「我选择这个行动是对的」。

当然,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建立习惯的初期,也就是「诱导大脑」的时候。

等习惯建立起来了,你可以再慢慢调整。

善待自己的大脑,它才会善待你。

来源:L先生说

来源:卢松松博客,欢迎分享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零食  读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