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美国的创新动力来源就有很多,热爱、宏愿、好奇心甚至是虚荣心。全世界都知道扎克伯格的创建facebook的理由:泡妞。如果没有成功,想必这必然会成为国内诸多科技公司的反面教材。而事实上,不论成功与否,这都完全是个人自由,也正是这自由才会想他人之不想,孕育新生事物,那怕失败,也并不意味该被嘲笑。
我们的实用主义所目及的往往是最眼前的、能紧紧攥在手里的东西,多年来的众多科技成果都是局限于此,对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深究的少之又少。甚至是最为成功的BAT也没有投身重大科技创新这一商业无人区,毕竟这一领域投资多、耗时长,连收益都可能遥遥无期。既然拥有更快、更便捷的盈利模式,为什么还要兵行险招去触及未来式创新项目呢?这也正是多数企业的共同想法。
国内巨头的基因限制了科技圈的创新能力
互联网科技方兴未艾,O2O、直播、短视频等风口接连不断,竞相角逐后或者并购或者投身靠山,最后往往是商业巨头成为最大的赢家。而目前整个互联网的风吹草动总是或多或少与BAT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BAT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和流量,这一特性导致了改造传统生意成为他们最为擅长的。所以,国内的新兴科技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依靠这几个公司的投资,自然形成了国内科技圈热衷于改造传统行业的局势。
因为商业巨头们往往是资金与实力的代表,他们汇集了社会丰富的人才、资金和人脉,新兴公司又多是依靠他们的投资才能存活,自然在项目的选择上向他们靠拢,根本不会选择难度高、见效慢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对模仿的膜拜,而创新只局限于商业模式层面。
尽管马云构造的商业帝国已经开始蔓延至影视、音乐、云计算,阿里巴巴的主流业务仍是是金融、支付、电商等等,尽管百度开始宣传自己是家科技公司,曾经进行过无人驾驶,但传统搜索也依然是其最重要核心业务,尽管腾讯对链接一切情有独钟,但大量的用户群体依然是它最核心的资产和发展动力。毫无疑问,这三大巨头们最主流的产品,都是与生活娱乐息息相关的。
与科幻小说的区别一样,他们只能说是软科技公司,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科技公司,所以对于科技创新和未来式实验的需求并不迫切。这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选择有关。作为互联网科技圈的巨头,BAT在互联网商业化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科技圈创新。
我们总是乐于在改革或者革新前将目标和口号灌注于大众,企图营造氛围令我们以为已经在路上,并以此期盼每个人都能付诸实践,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会考虑底层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源和素质能加入这一过程。在商业巨头垄断了大部分资源将其投入传统行业的时候,我们可以诞生商业领袖和传奇,却很难诞生一个具有硬科技实力的科技巨头乃至领袖。
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丧失,是判断科技兴盛与衰落的最终标准。也许我们科技发展的时间还太短,现在的万物蛰伏是开春前的等待。但是,在这场等待中,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而不是默默的等,并为此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
文章TAG:创新 科技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