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快。在产品体量上,微头条和多闪讲究的都是“微”“闪”,扶持和鼓励用户创作微短内容,最大的程度的降低门槛,让其他产品的用户能迅速迁移过来,形成短期的群体效应。同时也能打乱用户现在固有的社交矩阵,即熟人社交用QQ或微信,陌生社交用微博,微头条横插一脚,率先建立起“头条系”产品的社交属性,多闪紧随上线,重建用户的社交习惯。
三,人。从内容平台出发,终端聚焦于人,微头条和多闪的社交属性不言而喻。改变头条和抖音用户的互动方式,帮助创作者触达粉丝群体,获取更多的关注,激发二次创作的欲望,再通过粉丝完成二次高效传播。这一套以人为信息核心,以社交为传播媒介的打法应是内容社交最理想的闭环。
当然,无论是微头条,还是多闪,对于字节跳动而言,殊途同归,无非就是把大部分用户从现有的社交矩阵中分裂出来,重建用户新的社交习惯。但是,这也是最难的一点,一如支付宝每年既是春节瓜分红包,又是养鸡种树,也都未能做到。
当微头条或多闪上线之时,大众可能会热衷于围观一场头条大战微博或抖音撕逼微信的闹剧,但热度散去,没了话题,微博还是热点的发酵地,微信还是普罗大众的IM工具,没人还记得又一个失败者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这一点没有改变,也很难改变。
回归字节跳动的社交产品,微头条和多闪都是从内容平台出发,试想当问题的焦点从前端的“人”回到后端的“内容”,让运营承接好内容端的“话题头条”,由内容来促进用户的互动,带动社交的发展,是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
例如#为中国女足加油#、#最美医瞬间#等等的正能量活动中,从内容平台发起,在社交模块发酵,引起百万用户的互动、点赞和讨论,形成小具规模的影响力。固然无法与微博上的热点话题相比,但胜在特色鲜明,辨识度高,妥善运营也能达到较好的社区效应。
其次,分裂社交矩阵最难的一点便在于用户迁移。对于绝大部分的用户而言,往往便是朋友圈在哪,则通讯录在哪,即社交在哪。这也是天下苦微信久矣,又不得不使用微信的原因。毕竟在其他的IM工具上看不到自己的通讯好友,那这个工具就没必要使用,如此简单,也是如此的艰难。
用户迁移难,难在没有特定的场景。细数市面上的社交产品,能在QQ和微信面前分上一杯羹的,无疑不是将社交定格在特定的场景中,如校园社交的summer,职场社交的钉钉,等等。一下子要把所有好友从用户的微信或QQ通讯录中迁移到另一个社交平台,显然不科学,也不切实际。
“内容+社交”也是“话题+场景”,“吴京体”诗词火爆微头条,头条增设“国风频道”,扶持国风文化的发展,随着话题的发酵形成国风社区。那么作为一个国风爱好者,固然要在微信上联系好友,但头条也会有成为他联系国风圈子的可能。诸如此类,社交的正面战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妨剑走偏锋,抢滩登陆,搞一个“诺曼底登陆”,在新的社交场景中撕开口子,开拓新的战场。
长梦不醒,唯念社交,字节跳动的征程还在继续。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原潇湘财经,泛财经新媒体,重点关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财经金融领域。 《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文章TAG:社交 头条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