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受阻、悲喜相叠,什马金融难跨“农村交通”大山

渠道下沉正在成为互联网创企们的下一战场,更何况是人口广袤的农村金融

但很奇怪,这个领域虽说有政策上的支持,也不乏互联网巨头的身影,论热度却比不了“风头正盛”的P2P网贷,论受欢迎程度也比不上潜在需求量巨大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以农村金融为主要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至少有77家,较高峰时期的300多家削减了大半部分,这个领域参与者多但洗牌期也快。不过与2018年初的71家相比,数量算是小有提升。

这说明,农村金融这片领域依旧受到部分资本的青睐。不然爆雷之前的草根金融,也不会在获得23亿元融资之后高调宣布要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以及专注于农村出行领域的什马金融,近期获得C融资之后宣布开启新的战略布局,全面向农村四轮新能源出行产业进发。

这个领域到底有何种吸引力,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玩家进入?又具有什么样的魔力,导致行业没有获得大规模的增长?

互联网农村金融的“易”和“难”

2014年,是农村金融创业开始觉醒的一年。比起其他早已被互联网渗透的创业领域,互联网对农村金融这个创业板块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但这不妨碍其在近几年受到创业者的垂青。

要说这个领域有什么吸引力,大概就是占总人口46.3%,即近8亿的人口数量,加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3200亿元。

政策有了,潜在消费群体规模也很庞大,还不是受人青睐的重点。农村金融吸引互联网企业的魅力在于,这个市场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比如农村用户对信贷、消费金融的需求是日益增长的,但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却不高,这才是核心所在。

令许多创业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市场的复杂程度却远超想象之外。

与传统农村金融的发展痛点一样,阻碍互联网农村金融发展的依旧是风控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的风控还未实现标准化发展。不同于城市标准化的风控模型,企业们对农村的征信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起因在于农村用户群体缺乏抵押物,以及企业缺乏农民交易、消费等关键数据。

又由于互联网对农村金融的渗透深度有限,长期以来,个人信息没有进入征信系统的农户大有人在,信息上的不透明、信用信息的缺乏,对建立标准化的风控模型是极大阻碍。

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信用体系,创业机构必须从线下采集开始。奈何还未尝到农村金融的甜头,现实就给这些创业者无情一击,碰壁的正规金融机构并不少。一是线下采集成本高,二是农村市场中如涉农项目等抗风能力低下,凭少数企业的单薄力量难以垒起这座风控大山。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农村  金融  分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