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网约车行业护城河不高的天然问题,也需要平台通过补贴增加司机对平台的粘性。

滴滴通过烧钱获得了市场,但并未获得司机的忠诚。当司机把开滴滴当成了工作,自然是趋向工资更高的公司。滴滴当下在网约车赛道市占率第一,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市场规模的反哺,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当其他竞争者逐渐发展起来后,滴滴的市场规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

同时滴滴还需要持续增加技术研发、线下运营、安全保障、客服等成本。据滴滴执行总裁陈熙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滴滴网约车业务的运营支出占总流水的比例为21%。

烧钱换市场只换来了市场规模,资本催化企业迅速规模化投资模式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不经受市场考验的拔苗助长,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

纵向搞不定只能横向,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似乎也是出路

自动驾驶、新能源造车和电动汽车充电、货运、地图、共享单车、外卖,围绕着网约车这条赛道,滴滴一直在"加重"自己,为资本讲一个更好的故事,展示自己更大的野心,获得更高的估值。

滴滴的资源集聚在逻辑上确实可行,当业务板块串联后,可以对司机进行深度的捆绑,解决网约车行业忠诚度不高的难题。基础业务与横向业务相互协同,也能加速市场的成熟。同时,横向业务一旦盈利,就能反哺滴滴的基础业务,让资本重获对滴滴信心,达到全面共赢的局面。

然而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多元化是表象,竞争才是关键。除了网约车基本盘,滴滴的横向业务在所在的行业内,并没有绝对性的竞争优势。尽管估值高涨,但滴滴的盈利焦虑并未随着业务的横向发展而解决,反而好像越陷越深。

互联网企业估值为什么普遍高于传统企业?强网络效应弱规模效应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滴滴属于强规模效应弱网络效应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对于强网络相应的互联网公司而言,通过规模效应树立自身优势,从0到1达到一定的体量后,在网络效应的加持下,企业的体量会自发增长,比如抖音短视频。网络效应保证了抖音很难被后来者超越,哪怕这个后来者是腾讯。

滴滴通过烧钱补贴,占领市场,获得规模效应后,除了精细化运作已有的服务,在网约车行业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后续,原因就在于网约车行业缺少网络效应的基因。

以流量角度来看,滴滴规模效应属于生活资料流量,其流量很难进行二次变现,用户使用滴滴资源后付钱就算是结束了交易。很难像抖音的生产资料流量一样,进行二次创作。服务生态的缺失,导致滴滴很难讲出网约车后续的故事。

如今滴滴的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了,尽管盈利的方式是否可持续,以及盈利能够反哺横向业务依然是个疑问,但对于一直处于盈利焦虑的滴滴而言,算是个良好的开端。

至于滴滴之后的故事该如何讲,是否能够度过寒冬迎来绽放,只能把答案交给时间。

摩根频道原创出品,商务合作请加微信:TMTmorgan,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