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肖胜呼吁对平台从业者单独立法:不要让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裸奔"。

维护平台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着。近日滴滴被约谈时,交通运输部就对其明确指出:一对可能侵害驾驶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经营行为坚决整改,二要严防"店大欺客",三要合理调整抽成比例。在约谈之前,滴滴因降低成都、南昌等地的起步价,遭到司机"罢工"抗议。

除了司机的利益受到侵犯,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公布的"2020打车软件调研报告",也一度让滴滴陷入了"对用户大数据杀熟"的争议之中。

据易观出具的《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洞察》显示,中国网约车市场维持"一超多强"竞争格局。截止2020年12月,滴滴出行和花小猪打车合并用户规模达到了9558万。

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滴滴,为何依旧不能做到用户满意、司机安心?司乘利益受侵犯的背后,又暴露出滴滴那些问题?

大数据杀熟,互联网行业的伊甸园"禁果"?

在一些新兴仍处于野蛮生长期的行业,平台在资本资金的加持下,烧钱换市场,跑马圈地获得市场份额后逐步走向行业垄断,这种简单粗暴直接且有效的中国式营销深受资本"宠爱"。然而资本是逐利的,前期的付出只为之后多倍的回报。

回报的核心是企业盈利,"盈利"本质一方面来自减少支出成本和增加营收。对于相对垄断的企业来说,即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极大缩减成本,又可以通过垄断地位获得行业的定价权以及其他边际收益。为了快速盈利,大多数垄断企业都走向了大数据杀熟这条最便捷的方式。

大数据杀熟即价格歧视,向不同消费者提供相同商品时,收取不同的价格。在互联网行业,20多年前的亚马逊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企业。

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多方面分析,已经初具用户画像的亚马逊开始向用户伸出了镰刀,相同的光盘,不同用户获取的价格差最高达到了4美元。用户发现后强烈抗议,顶不住压力的亚马逊以测试用户对不同折扣反应的理由敷衍过去,坚决不承认价格歧视的事实。

贯穿人类交易历史的价格歧视,在互联网时代被摆在了聚光灯下,平台的操作一旦被用户发现,就会造成极大的反弹。那么价格歧视对于互联网行业究竟有多大的魅力,敢于让企业冒险"得罪"用户?

美国一经济学教授曾对奈飞(Netflix)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奈飞以价格歧视的方式定价,那么利润可以增加高达14.55%,而使用相对传统的个性化定价方式,只能提高奈飞利润的0.3%。利润决定了脑袋方向,对于那些前期无节制砸钱换市场,急需盈利"安抚"资本的企业来说,价格歧视就是伊甸园的"禁果",很难经受住诱惑。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