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眼光来看,小米生态链也很难达到颠覆现有消费品结构和市场格局的程度,毕竟现有厂商已经垄断了多数家电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供应链,无论是产能还是专利积累,小米还将受制于人。也就是说,小米手机难逃“组装”和产业链的桎梏,有可能很大程度上也将延续到未来的生态链中。

如果说Facebook股价的回升来自于其用户量及业绩的增长,那小米在这点上能达到的高度或许已经能够预见。

营销、互联网、创新,这三个故事正面临挑战

港股低迷、贸易战摩擦的环境,令小米股价深受影响,而其自身若是不能用利润证明,最后剩下的可行之道,估计还是讲故事。上市之前,小米的故事是营销,奔赴上市,小米的故事是互联网,而上市之后或许是创新,当然这三个故事还能不能在小米上市后起到效果,是个未知数。

首先来看营销。在招股书中有一组数据比较有意思,2017年,小米营销费用高达52.3亿,占整体开支的4.6%,而产品研发费用仅为31.5亿,占整体开支的2.7%。自2015年起,小米每年在营销方面的开支皆高于产品研发,两份开支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重营销而轻研发,这是小米面对持续性亏损的选择,短期来看,其实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为了减少亏损,在利润上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只能减少开支,而削减研发还是营销,技术实力薄弱的小米自然不会寄希望于投入大而见效慢的研发。

只不过,这种倾向可能带来两种风险:营销不买账,创新继续乏力。

在众多手机厂商中,小米的互联网营销可谓是首屈一指,可难免有些过犹不及,其手机一直抢购、缺货,被质疑虚假公布销量、广告违规等等,这些“耍猴”的套路是否在上市后归为不规范经营,又或者受到监管,皆有可能。更何况作为一个上市的商业巨头,如此营销手段也将影响企业形象。

至于另一重风险则有关上市后小米所讲的创新故事,公司为了减少亏损而收紧研发,对本来就缺乏技术基因的小米来讲,可能意味着产品升级更加困难。如今华为技术优势尽显,蓝绿厂凭借两款旗舰机打破一直以来创意乏乏的品牌形象,小米的处境更为艰难。

而技术的短板也决定了小米在IoT、互联网服务、手机三条赛道上,都很难引领行业变革,就像当初首次提出全面屏,到头来还是苹果将其推向潮流,这不仅是影响力的差别,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技术上的差距。

总体来看,小米所讲的三个故事其实都是相互牵连,研发实力跟不上,中高端机品牌转型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而这也将影响到小米互联网服务的业绩增长,如此一来,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名义估计也就兜不住了。因此,相比上市之前资本故事还能助推估值,上市后小米处境实则更为艰难。

从0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飞跃,雷军用7年时间做到了,但对一个公司来讲,7年或许还过于短暂,未来小米从上市这个转折点走向何方,还需更多时间验证。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股价  上市  小米  雷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