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部分投入目前来看也算物有所值,一方面财报指出,宣发体系收入占据阿里影业整体收入的75%。另一方面,今年在线售票比例整体已经超过83%,部分热门影片的在线售票比例更是达到九成,可以说在线售票已然成了主流。由此可见,稳固在线平台的市场份额后,阿里影业完全有可能借此项稳定收益。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内容制作的投入和收益状况。2016年,阿里影业内容制作收入达2.1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0.53%,但亏损高达2.43亿元,而2015年的亏损则不到1亿元。其中的缘由自然涉及阿里影业投资制作的作品,尤其是主投《摆渡人》失利,不仅致使公司承担亏损和谩骂,也代表了这寄予厚望的第一枪彻底哑火,对于仍处于开端时期的影视业务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腾讯影业虽然没有像阿里影业一样,因大起大落的财报和业绩为人诟病,但去年表现平平、中规中矩的状况,实在和坐拥最大影视资源的称呼不甚符合,尤其是相比企鹅影视网络剧的收获颇丰,腾讯影业越发跟不上脚步。
2016年腾讯影业除《魔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外,其余参与投资、主控的作品基本上不是扑街就是口碑不佳,比如《少年》票房不过数千万,惨淡收场。而且即使是成绩不错的《魔兽》,也被曝出亏损1500万美元。
另外在其他海外影片投资上,腾讯影业也表现得差强人意,比如和万达共同投资的《金刚:骷髅岛》,上映开始势头不错,却奈何很快便遭到了同为情怀片的《美女与野兽》的狙击,虽然最后也突破了10亿票房,但和《美女与野兽》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总而言之,可以说时至今日腾讯影业一直都没有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出现。
再看乐视影业,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烂片之王”,《盗墓笔记》、《爵迹》、《长城》、《二十八岁未成年》等影片,虽然票房不至于难堪,可口碑几乎无一例外地严重下滑,当然它现在的危机在于受乐视网的直接影响,未来难以预测。总而言之,互联网公司集体蜂拥涌入文娱市场,真正能走到最后、获得实际收益的可能没有几个。
亚马逊影业VS中国互联网影视公司:战线是优势?
针对影视业务的不理想,阿里和腾讯都曾表示,他们并不关心一部影片能不能赚钱,而是将眼光放在了娱乐生态系统的创建和文化载体的形成上。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局部的利益远不及长久的、整体的利益,对阿里而言电影业务的核心在于平台运营,而腾讯则是要打造一个内容生态,使IP等资源在全环节得以流通,总而言之,是想要获得娱乐产业链上的全权把控,从而挖掘更深的商业价值。
文章TAG:公司 影视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