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早在1983年,这种简单的垃圾填埋方式,就导致了北京三环路与四环路的环带区上垃圾成堆,50平米以上的垃圾堆就有4700多座。为了突破重围,北京市斥资23亿,才逐渐攻陷这座惊人的围城。
实际上,除了“垃圾围城”,还有“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电池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智能垃圾分类”宛若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
不论何因,“智能垃圾分类”是垃圾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是时代进步的表征之一。
“玩弄资本”的背后启示:“智能垃圾分类”尚未成熟
近日,致力于“智能垃圾分类”的“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唐军向公安机关自首,引发行业震动。小黄狗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一个集线下回收机投放、线上APP运营为一体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并在2018年6月完成10.5亿元的A轮融资,一跃成为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平台的新星。
然而,随着唐军的自首,派生集团与小黄狗的资本玩弄浮出水面。唐军通过小黄狗项目为派生集团输送业绩,小黄狗项目自身则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收柜产生的“测算”收入和现金流四处寻求资本、资金支持。小黄狗俨然成为一个大人物手下的一个“吸金傀儡”,打着“智能垃圾分类”的幌子,招摇过市。
唐军通过“智能垃圾分类”来玩资本无疑是从侧面对“智能垃圾分类”的肯定,正如人们对于“区块链”的肯定。
同时,正如“区块链”的不成熟,“智能垃圾分类”也是不成熟的。
|高成本的“智能垃圾分类”难以维系
实际上,“智能垃圾分类”的试点运营从2010年就有城市陆陆续续的进行,其中杭州是实行“智能垃圾分类”最久的城市之一,但至今也不能大规模推广至浙江全省,这与“智能垃圾分类”的高成本息息相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回收机的机器成本高,一个是运营成本高。据了解,一台完整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成本价格大概在两万元左元。在投放运营之中,为了吸引居民投放,还需要设立“扔垃圾吐钱”的奖励机制。在杭州,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的奖励机制规定100积分相当于1元人民币,投放一个塑料瓶10积分,一个报废的U盘1350积分……
早在2014年杭州朗顿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就做过统计:一年为期限,某街道通过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回收最多的是玻璃瓶,约18.9吨;塑料瓶6.74吨;电池类900多公斤。经过计算,这些废品的价值是远远低于奖品价值的。
而且,由于技术缺陷,“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可能会遭遇欺诈,无法对垃圾进行准确有效的分类。比如旧书里面混入铁块设备会将之纳入铁块而进行分类,额外支出奖励。
文章TAG:大师 分类 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