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垃圾分类”,圆梦“流浪大师”?

近日,“流浪大师”红透了整个互联网,成为微信、微博、抖音、论坛的流量热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师”为何在流浪?究诘其因竟是“捡垃圾”之举遭到领导和同事的不解与鄙夷,1991年复旦毕业的高材生最终“因病离职”而流浪街头。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流浪大师”——沈巍终其一生都在倡导并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然而事与愿违,二十多年以来“一锅化”垃圾处理从未改变。从《理想国》到《乌托邦》,从“大同世界”到“桃源世界”,古今中外,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从未止步,也许“梦”终有实现的一天。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垃圾分类”产业应运而生。

“国民劣根性”——“智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的人性解释

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二十多年前,同事与领导“看”沈巍捡垃圾,觉得极为“滑稽”,于是乎予之“病退”。

二十多年后,网民和群众“看”沈巍捡垃圾,觉得极为“悲壮”,于是乎称之“大师”。

时过境迁,变的是“人心”,不变的亦是“人心”。时光荏苒,变的是人们知道了“垃圾分类”;不变的是人们依然没有践行“垃圾分类”。

换用鲁迅的概念即为“国民劣根性”,在此请注意,“国民劣根性”在“垃圾分类”的践行上的指归是为“惰性”。

在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看来,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是“智能垃圾分类”出现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条件,而人们的“惰性”才是“智能垃圾分类”出现的更深层次原因。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解放劳动力、解放人的双手本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个人的精力、时间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这种垃圾分类的小事交给人工智能去做即可。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仿佛是合情合理,无关乎人之“惰性”的。

然而,在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看来,这一解释未免有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之嫌。

此外,推行“智能垃圾分类”的根本原因还是岌岌可危的环保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出产国,且现阶段仍保持着8%-10%的年增长率。目前,全国2/3以上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传统的“一锅化”填埋都陷入了无地可埋的处境。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师  分类  垃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