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安全,安全方面D1还有许多细节上的体现,比如说桔视系统,前装桔视设备(包括车外行车记录仪+车内摄像头),可为司乘纠纷和平台判责提供证据,不知道相关数据会不会连接到平台,对于纠纷的解决和司乘安全都有所提升。

D1上还配备了司机安全求助按钮,司机紧急情况可按“一键接单键+语音交互按键”,进行滴滴客服安全求助,把一键拨打110按键变成车内物理按键,操作显然更为方便。

还有后排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传统汽车大多数更强调前排驾驶位、副驾驶位的安全带危机提醒。在行车过程中,安全带可以提升乘客安全系数,当乘客做到汽车后排,司机往往会观察不到后排情况,或开车途中无法注意到后排,如果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或中途解开安全带,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个功能的配置,就会解决这一问题。

安全问题无小事,D1作为滴滴打造的定制网约车,在安全上会“事无巨细”。其实,如果真的是15万价格以内,这些安全配置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共享出行已经是主流的出行选择,D1这些思路,对于司机、乘客甚至其他人的交通安全皆有益处。同等价位的汽车上,显然乘坐D1会更为放心。

野望与现实,惊艳之余问题也不能忽略

D1为出行场景做了大量的“精准适配”,同等价格下,D1的竞争力是很明显。上文从乘客端、司机端,进行了大量篇幅的展开,去探讨作为汽车新物种,它能够给出行中重要的两个角色带来哪些服务或体验上的变化。

作为占到出行市场八成以上的平台,D1的出现,对于滴滴而言,也是构建更深护城河的重要棋子。如果说传统汽车,司机可以通过同时使用多部手机,即接滴滴的单,也接其他出行APP的业务,D1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滴滴介绍D1还是可进化、可升级的智能汽车,平台和汽车智能系统联通后,随着新应用、新服务的开发,在乘客和司机两端体验上,D1也高度支持着滴滴进行更多的探索,有利于提升服务体验。

大会上,程维给出的希望是,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当100万台定制网约车在滴滴上服务,这对于想要挑战滴滴地位的出行中小平台而言,将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如果定制网约车的比例能够更高,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地位就会更稳固了。

滴滴的“野望”很美好,但现实问题却是无法忽略的。就像程维所言,15万的车配备30万+的主动安全配置,加之很多对出行场景定制化的功能,这些都是D1制造中的成本。也就说,D1并不能和传统汽车生产线完全的“共享”,这就大大拉升了D1的制造成本。而且,对于一“款”新车而言,规模化生产或者说投放,才能降低成本,这也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同时,滴滴也不能忽视来自传统汽车的竞争。如今,包括大众、奥迪、宝马、丰田等跨国车企和上汽、长安、北汽、吉利等国内传统车企,相继提出要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在海外,现代、丰田等跨国车企已与Uber、Lyft和Grab等全球出行公司进行合作,宝马集团也推出了共享汽车品牌即时出行ReachNow。

D1之后,这些汽车企业会不会跟进?另外,司机能多大程度的接受D1,乘客会不会喜欢乘坐D1,这些都是横亘在D1未来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动驾驶全面普及的问题很多,但定制化的网约车能够更快的落地,无论如何,D1带来了有别于传统汽车的共享服务,希望北京未来也能够是试运营的首批城市。这样的D1你pi不pick呢?也许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定制  滴滴  智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