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乘客而言,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可过程中和车的“互动”几乎是0存在。D1让出行不只是坐,增添了更多的“乘”车交互。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由于篇幅问题就不一一展开,例如迎宾灯、后排独立出风口。作为自2012年就常用共享出行服务的老乘客,天浩认为这些功能,对于乘客出行,尤其是中长途出行的体验是大大优化的。不过,对于短途乘客而言,这些“花式”的服务价值或许就不怎么高。

不管怎么说,D1都在尝试更好的让汽车为乘客服务,让共享出行的过程不只是坐车,而是提供更多维度的服务。但这种“增值服务”,在不同的乘客眼里意义和价值也不一样,一些微信好友就直言,打车费便不便宜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你pi不pick呢?想必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答案。

司机端:全面去手机化,“工作”环境会更舒适吗?

相比乘客端的变化,D1在司机端的一些创新,普通用户的感触是不深的。不过作为一个也有着4~5年驾龄的车主,身边也有很多跑滴滴的朋友。D1想要给司机们创造一种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一些创新的意义还是很好的。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是,全面去手机化的创新;第二是,针对共享司机职业特点的一些配置创新。

早些年的滴滴、快的,和微信、支付宝没有全面的打通,乘客坐完车还需要拿下手机扫司机手机上的二维码支付费用,在车里狭小的空间里,这种操作其实非常不便捷,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出行服务都是后台“自动”支付,乘客和司机拿手机扫来扫去的问题已不存在。可传统汽车司机提供出行服务,仍然很依赖智能手机。

1、全面去手机化;D1联通了车与滴滴平台,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定制车在投入运营前,司机的身份会首先与车辆身份进行绑定,因此当司机上车启动车辆后,定制车会自动启动人脸识别,当身份不一致时则会停止登录,司机也不能进行接单,避免人车不符的情况出现。登录账号后许多功能实现了车机操控,司机不必再使用手机。

司机可使用方向盘上的桔色滴滴定制按键,实现接单、完单等常用操作。此外,还可以通过语音助手,通过语音控制开关车门、空调设置的常规操作,提高司机安全驾驶。

还有诸如,智能充电、智能维保、车后服务、车联网云端大屏等服务,一方面是解决了手机对司机的束缚,一方面针对出行司机的需要也增添了很多精准的智能功能。

2、针对共享司机职业特点配置创新;第一个,D1为司机配备了有别于乘客座椅的超级座椅,借鉴欧美卡车司机长途驾驶的设计,针对司机需要长时间乘坐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座椅整体偏硬让司机可以长时间驾驶不那么疲劳;第二个,将汽车前排的中央扶手箱做成了可移动的“公文包”,传统汽车中央扶手箱都是固定的,D1为了方便司机特殊的储物需求,移动性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定制  滴滴  智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