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自杀&情绪多变,人工智能真不是个“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陈小江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人工智能真不是个“东西”!

近日,微软小冰升级了“情绪爆发版小冰”,该版本已抢先在小爱语音助手(小米手机中小爱语音助手或其它手机的小爱同学APP)中解锁,升级后的小冰情绪开始“爆发”,用户在与其聊天过程中将更容易激发和感知其情绪变化。

比如当用户“召唤小冰”时,她会探出小脑袋傲娇地问“叫我干嘛”,同时她也会因聊天中用户某句话戳中笑点而开怀大笑,或因某句话戳中泪点而崩溃大哭,并摆下擂台向碳基人类发起限时挑战,只要能让她做出崩溃的对话表情,就有可能获得3台拍照一亿像素的小米CC9 Pro,当然同时也会失去小冰的“友情”,看来小冰越来越像“人”了,她不仅会“闹情绪”,还会与人“断交”了,这比最近“劝人自杀”的亚马逊Alexa要有趣多了。

此外,前不久,微软与言几又宣布在AI赋能文化零售产业展开合作,身负大数据推荐算法和情感计算框架的小冰读书推荐在言几又广州K11等实体店及微信服务号上线,小冰变身为书单达人,通过与用户沟通,她能让需求模糊尚未有明确书单的用户快速获得个性化专属书单,非常能干。

从微软小冰上述两动作可看出,她的“情商”变得更高了,并且其商业化也在加速,而夹在两者之间不合时宜出现的Alexa“劝人自杀”事件则也引发人们深思,一旦小冰像Alexa一样出现“劝人自杀”的Bug,也可能因其“高情商”带来更大的“破坏力”,毕竟小冰与人类的情感连接更强。可见人工智能的双刃剑属性,正因为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日益明显,微软自然不会因噎废食放弃发展小冰,值得探讨的是,微软小冰究竟有何不同?这对其商业化和未来发展的又有何得失?

一、生而为“人”,小冰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人工智能之路

小冰诞生于2014年,彼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多偏向于“工具和智能”属性——比如语音助手,这是大多数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选择的方向,比如谷歌、亚马逊、百度等走的都是这条道路,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助手(工具),在具体工作场景中不断进化;而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小冰选了另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推出,以不断提升EQ(情商)为发展方向,试图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虚拟伴侣,而不只是处理事务的助手(工具),正是发展方向不同让微软小冰拥有三大特点,其具体表现如下: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智能  人工智能  快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