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专业人员资源有限。对于突然而至的紧急情况,想要争取在黄金240秒的时间里将人从死亡边缘拉回,只能依靠身边的人,然而在茫茫人海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寥寥无几,就近范围寻找能完成高质量CPR的人完全等同于大海捞针。第一反应虽然一直在做公益,想将公益事业做大做强,但在处理专业人员资源短板的问题上,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AED低使用率成不争的事实。
其一,“救命神器”AED成摆设。我国AED的处境十分尴尬,即使第一反应已经在80座城市、9万大型社区建立了AED应急站,也改变不了AED低使用率的现状,因为懂AED的老玩家数量屈指可数,救命神器AED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各大场所的AED成了“花瓶”摆设。
其二,AED的普及力度亟待加强。目前我国AED普及率非常低,据了解,全国范围内AED仅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并且主要集中在机场、部分地铁车站和奥运场馆等应急场地,而这些应急场地配备的AED数量竟不足1000台。第一反应CEO陆乐表示,AED是一个最重要的救命神器,在美国平均每两百个人就有一台,在日本每一百个人有一台,而在中国,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才会有一台。由此看出,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的AED在数量上恐难望其项背。应急救援设备上的短缺产生的鸿沟,使得第一反应难以在公益事业上大展拳脚。
最后,单一服务渠道的局限性。第一反应目前仅专注服务“马拉松”赛事,单一服务模式虽然为第一反应获得很好的战绩,并使其在“马拉松”医疗服务领域中风生水起。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物的专注性意味着局限性,第一反应单一的服务渠道不仅会错失很多成长机会,而且还拒绝了更多成名渠道,在连带效应的作用下,平台吸引社会关注的范围也变得局限,最终也难成为家喻户晓的“公益界大佬 ”。
面对这些无奈,第一反应想要实现“5年内让2000万中国人掌握基本应急能力,将互助互救成为中国社会常态”的计划,恐成泡影。
何以解忧,唯有“滴滴”?
在公益事业上,第一反应想要迅速扩张市场,提高平台的知名度,有利的资本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此,从目前来看,第一反应需要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业务体系来吸引资本入驻。
一方面,建立APP救援联盟。虽然第一反应已拥有自己的“第一闪电侠”APP,但仅为马拉松及各大相关赛事提供救助服务,局限的服务范围成了第一反应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设立多个模式的救助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将单一化的APP升级成多元化APP,内容丰富后的APP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入驻。
另一方面,完善平台的业务种类。在平台业务种类得到丰富后,需要吸引社会不同人群加入第一反应的平台,从而扩大救援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壮大之后,吸引更多资本入驻平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二来,推广一键式的滴滴救援服务模式。这个APP第一反应可以利用APP进行线上招募培训,吸收零散的B端企业和C端专业救援人员,形成线上、线下互联网模式,通过扩大专业人员数量,可以更加灵活的扩大市场名声。
实际上,升级后的APP保障了救助者,通过平台智能记录,间接地消除了救助者的不安全感,有力解决了“不敢救”的社会痛点,从而降低了社会因心脏骤停死亡的概率。这样的模式类似“滴滴”打车模式,通过APP让每个人都成为“滴滴”救援人,实现公益事业利益最大化。
虽然目前第一反应的公益事业一直处于平缓发展,但其想象空间是不可估量的。通过改善自身平台上的劣势,从而扩大业内影响力,影响力扩大后,那么服务全球的梦想不再只是幻想。但是,如果想要跨越目前“滞缓前行”的鸿沟,第一反应平台仍需要很大的耐心、决心。毕竟,这一条路很难,而公益事业也是需要一生奉献的事业。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文章TAG:公益 模式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