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的冰火两重天:阴面上演撤退潮,阳面上演新店开疆拓土

“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张泉灵的这句演讲言依旧回荡在耳畔。

开放几十年来,国内市场上迎来了不少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外资零售商,但在跌宕起伏的市场浪潮中,他们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有的外资企业由一开始的风光无限到接连遭遇挫折并难以前进,最后选择撤离中国市场,零售圈内也随之掀起一场外资零售撤退的浪潮。其中就包括乐天玛特、梅西百货、玛莎百货、易买得等。

与之相反的是,沃尔玛、加拿大鹅、宜家、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商却不断传来扩张市场版图的捷报。如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前些天刚在成都试水新门店,近日又在上海推出了针对家庭体验式的新一代线下门店。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中,我们俨然看到了部分外资零售企业离去的原因,也看到了另一部分企业不断开疆拓土的驱动力。而在这些践行者的身上,外资零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子也越来越清晰。

外资零售阴面:“过敏”反应频现,国内市场上演“大撤退”

互联网电商的高速崛起,揽获了大量消费者。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的线上消费规模,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冲散了实体店的购买力,企业的销售额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外资零售商作为中国市场实体店中的一员自然也深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乐天玛特、特易购、A-SOS、梅西百货、马莎百货、百思买、家得宝等外资企业,因运营业绩增长压力,已先后撤出中国市场。除此之外,麦德龙、欧尚、星巴克等不少以线下营销为主的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降低成本,他们开始采取“减法”运营或是关店调整的做法,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这些行为轨迹都在证明一点,市场环境的改变,让不少外资零售商开始水土不服,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过敏”反应。但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的改变仅是外资企业水土不服的外部原因,企业的发展决策才是“基因突变”的重要诱因。

一方面,不少外资零售商仍旧处于“俯瞰”状态,产业更新的速度未与市场的发展速度同步,进而出现业绩下滑的状态。

如作为相机行业领军品牌的奥林巴斯,因长期处于自投自产的运营模式,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潮流,在智能手机浪潮的冲击下,内外销业务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最终还是在去年12月份宣布卖身;而“小车之王”铃木亦是因产业更新迭代速度慢而选择暂停发展中国业务的缩影之一。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新店  零售  优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