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4S店的汽车售后服务问题逐渐放大开来。与此同时,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汽车产业链价值中枢将向后端转移,非4S店连锁带来的结构性机会,汽车产业长尾价值也吸引了诸多掘金者前往。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颠覆传统4S店的口号已经喊了许久。可是掘金者虽多,但真正发财的却很少,甚至存活下去都成了难题,那么对于汽车后市场来说,机会到底来自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产业破局无比困难呢?
长期安逸引发的“症状”: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严重滞后
众做周知,4S店在线下根深蒂固20多年,其历史底蕴及用户认知度培养都非常高,一直以来过的都很安逸,或许就如同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容易患上“大公司病”,4S店也由于它们的长期以来的安逸导致在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上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貌似已经走入发展的死胡同,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量放缓,资源闲置:“狼多肉少”下的生存环境恶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汽车行业营业收入增速下滑至10.8%,利润增速下滑至5.7%。2018年一季度汽车销量仍然承压,汽车行业实现销量718.3万辆,同比增长2.8%,是近五年来一季度销量增速的最低点。
汽车增速放缓,这也使得4S店盈利能力减弱。因此,不少4S店出现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状况。同区域的4S店的数量过多,实际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泡沫,行业竞争加剧,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在汽车后市场,配件厂电商化让消费者逐渐摆脱了对4S店的依赖,而信息渠道的增加,各种低廉“黑店”的盛行,这也让4S店业务利润大幅降低。
2.各自为战,相互割裂:“资源闲置”下的效率低下
4S店之间彼此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相互竞争,各自为战。奔驰4S店做不了宝马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宝马4S店做不了大众的汽车后市场服务。这一方面使得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以北京为例,共有大小4S店大约700余家,平均每店10个机修工位,10个钣金工位,但工位的利用率不足50%,那就相当于有7000多个空闲工位。
另一方面,自家只做自家品牌汽车的后市场业务,这就导致很多潜在客户资源发生流失,目标用户群体存在很明显的“上限”,这也是许多“万金油”般的维修小店盛行的原因所在,也将进一步压榨4S店的用户规模和利润空间。
文章TAG:市场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