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案例是,去年春节微信有一个朋友圈的红包照片。第一次点进朋友圈时会有一个选项,你可以选择开启或者不开启红包照片的功能。这个不开启功能在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龙哥坚持要加上,是个非常不容易的决定,因为有关闭就可能会为产品拦截流量,这让当时的团队难以接受。但是当大家换到用户的角度考虑时,会发现是可以理解的,有一种最让人难受的情绪是:生怕错过什么。当有的人真的不想关心红包照片,不想去凑热闹的时候,我们要给用户选择不的权利。最后事实证明流量并没有因为这个选项而造成极大的减少,相反,越是克制越是生长。这和人生的一些道理是不是很像?
极致
第三点是极致。一方面是执行的极致,另一方面是设计的极致。
执行的极致在微信团队执行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举一个细节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微信团队之前做过
QQ
邮箱,当时有一位客服同事发现,所有客服看到过的反馈龙哥都看过,这是一个产品经理关心用户体验到极致的体现。再说到微信创始的时候,迭代的产品速度是非常惊人,朋友圈这一个功能迭代了几十个版本,基本上节奏就是晚上大家去龙哥办公室讨论方案,讨论到凌晨四点,早上再让设计师画好图,下午开发
demo,晚上再去和龙哥讨论方案,第二天再继续迭代循环,就像所谓的回转寿司一轮一轮地迭代。就在这样的一个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微信团队的人坚持了很久。
有趣的是,微信是从一个小黑屋中诞生的,现在微信遇到大项目时也会保留小黑屋的方式。小黑屋就是大家找一个会议室,把开发、设计、产品等所有项目相关人都放在里面,像开网吧一样,电脑挨着电脑,所有人都挤在一起,然后常年霸占那个办公室日夜加班。每当我在公司发现哪个办公室被霸占了,就知道肯定又有什么功能要憋了。那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体验,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氛围。
另一个方面是设计的极致。比如说当初微信做小视频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只是一个六秒的视频功能,实际上团队打磨了很多细节。比如它最开始的入口是在会话页面下拉,下拉的那个动画团队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打磨。ios系统有一个特点是第一次打开相机的时候,会有
1 到 2
秒的延迟。但微信不知道用户到底是第几次打开相机,所以设计在用户拉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打开了相机。动画是由模糊到清楚的,让用户感觉不到已经有一秒过去。拉下来还有一个毛玻璃的效果的背景,背景是上一次小视频画面,让用户在这个动画中感觉很简单,很酷,很快。就这样一个功能,当时产品经理不断地调整体验,优化参数,后来开发干脆开发了一个调整参数的自动展示
demo,他发现这样比自己不断被产品经理要求修改的开发成本,反而要小很多。
文章TA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