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到,社群并不是微信群,微信群只是交流载体,理想的社群是获得归属感的,而参与感是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比如一间餐饮店,可以建立“一起做吃货(暂命名)”、一个护肤品品牌,可以建立起“新品试用群(暂命名)”,通过定期产品试吃/试用,给予产品反馈,甚至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产品命名、拉投票等。

④线下互动沉淀

[独家解析]2017年,社群化营销会不会是电商变革的一大风口

互联网是相对陌生和虚拟的,前文讲到,一群陌生人聚在一块,真的很难聊些什么的。做社群就像谈恋爱,两个人如果线上认识,刚开始聊蛮有热情,如果不实际见面,很快就冷淡了。

在建立社群归属感的基础上,还需要培养社群员的视觉、听觉、触觉记忆,只有真正从网友成为朋友,才会有继续交流下去的更大可能。

就像大学新生入学,建立了一个班级群,但大家还没见过面,没有共同记忆与话题,没有印象,从一开始的胡扯热情,到后面渐渐沉默,但是一旦开了新生见面会,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经常交流,那么话题就多了,即便不在群里聊,大家也会约出来聊。

比如一个青年社区,针对年轻职场群体,有自己的线上社群,隔三差五在自己社区内搞活动;比如一个书画坊,针对收藏者和书画艺术家,有线上社群,隔三差五的在自己店里做沙龙;久而久之,在他们各自完成商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余,并且能使得彼此对这里有一种记忆归属。

5 社群设计结构

1:入群门槛

设置入群门槛,不但能保障社群的质量,还会使成员感受到能加入该社群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身份认同感,更加珍惜社群。

2:会员层级

一个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将社群的组员再来进行划分,设计会员层级。

这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会员,或者非会员,这种身份感的认同会使一部分成员对社群更加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与另外更大一部分的旁观的、好奇的、投机者或随机性成员区分开来,最后形成社群真正的力量。

同时,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并对灌水发广告等行为及时处理。

3:组织关系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很多成功的社群,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如罗辑思维背后的罗振宇。这些社群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以某个人为中心的关系机制,到底能不能长久的运营和维持?

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秋叶PPT,它除了秋叶老师的单方面分享,还不断鼓励成员输出内容,从而摆脱了单方面的粉丝模式,社群得到了良性发展。

6 2016社群营销的趋势

1: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

2015年,是社群的元年,比较草根的人在做社群,如微商、自媒体等。

2016年,是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的年份。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加入到社群的行列中,出现更多的运营思路、更多有所侧重的方法等。

2;企业内部社群化

2015年,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内部社群化,如海尔、韩都衣舍就是细胞化管理,内部社群

紧接着,2017年将是社群营销的一个爆发期,你们准备好了吗?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社群营销  电商运营  电商趋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