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些并没有削弱流量的地位,反而让流量更加复杂了,因为以前的流量还停留在访问、使用的维度。现在的流量还延伸到用户的感觉、体验、分享、黏性等,这使得运营变得更加艰巨,买流量容易,买用户的心难!
每个项目都想曝光,每个自媒体都想出名,为啥流量还是这么寒碜呢,流量到底去哪儿呢?
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现在看来主要还是社交(如微信)、搜索(如百度)、资讯(如今日头条)、直播、游戏、阅读等等,社交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传播平台,所以是流量红利的最大占有者,目前腾讯方面盈利的主要是支付和朋友圈广告。搜索此前一直PC时代是最牛逼的“流量入口”,现在依赖度被App弱化了很多,百家号走信息流也是希望能够延长用户活跃时间,形成“流量生态”!消遣类应用App最耗费流量就是直播,一个晚上要是寂寞无聊,看直播上下滑动看一两百个美女,估计一天也就过去了,其余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没有空看了!所以我一直说直播就是最大的“流量吞噬器”,这对于很多文字自媒体特别是我这样写深度稿件的自媒体打击很大,大多数人也更看爱“打擦边球”的草根内容。不过,我现在不是走流量盈利的路线,而是做社交关系增强职业影响力!
罗振宇今年提出一个比较知名的概念,叫做“国民总时间”(Gross National Time,GNT),意思大概是网民数量饱和了,人们上网的时间也相对固定,而随着创业者项目的涌入,这也包括很多内容创业者,生产出的信息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看不过来了。比如我关注了大概500个公众号,每天还要工作,我哪里看得过来。朋友圈里这么多文章链接,我也只会挑几个我感兴趣的内容来看,所以信息对于人的时间争夺越来越严格!甚至商业模式的本质已经变成了对用户时间维度的争夺上来了,这才导致流量的枯竭。罗胖对于早上6:30分争夺还是比较前瞻的,“国民总时间”这个概念也是服务于他的知识电商,为白领读书节省时间的商业模式上。
不过,谁来分配用户时间?用户是否可以更高效解决问题?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否深化等?如何把粉丝深度运营等等?是否会出现新技术,比如VR、人工智能等打破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存量竞争的格局等等,把互联网带向新的注意力的赛场也未可知,笔者李星认为,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线性的概念。
不管怎么样,求关注之前产品要打磨好,要不来了也会走,一时博眼球的高流量,也许并不是真正的赢家。我还是坚信,持续地耕耘内容,用内容连接用户,做价值输出来,会来得更踏实一些!
本文作者:李星,策划人,科技专栏作者,靠谱汇社群发起人
文章TAG:流量 流量红利 流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