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再进一步的细分,冒着做广告被人拍死的危险,列出那些我经常光顾的网站,不难看出,最近流行的SNS概念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因为无论是基于文本的社区还是基于profile的SNS网站,它们越来越有可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参见标为黄色的网站),网站运营者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使得两者并存。从ChinaRen推出好友动态,搜狐博客推出个人空间,腾讯大力推广QZONE,百度推出的HI,我们都不难看出这样的潮流,三人行,必有SNS。但SNS网站或可令用户产生关系上的交织,但若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交织,可能来得容易去得快。
拂去那些外在的浮华。我选择一个网站的四项基本原则是:useful,enjoyable,valuable,fashionable,但是每一项指标又是相互影响的。应该承认,在这些网站之中,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豆瓣这样的网站,因为它比较完美的达到了四项原则。
Useful:成功产品的身上,总打着工具性的烙印
useful,有用的; 有益的; 有效的; 有帮助的。比如豆瓣,它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小资青年的温床么?在没有一个方便的管理书,管理电影,管理CD的软件时,它很好的代替了“软件”之责。
当一个网站成为工具的时候,它会被频繁使用与依赖,除非有更好的工具出现,搜索引擎已经证明了“工具”有多么重要。但是,工具都是可能被代替的,ChinaRen的校友录对我(70后)而言曾经就是一个工具。当校内(xiaonei)出现的时候,它成为新一批学生们(80后)的工具。若网站仅有工具性,门槛又低的时候,那么将有被替代的可能。
豆瓣的工具性是指:先记录后管理再评论。经由豆瓣抽象出来的这个模型几乎可以放之四海。在后来兴起的一些WEB2.0网站上我都看到了豆瓣的影子。但豆瓣并没倒在抄袭的枪下,因为除了工具性之外,它又建立起了其它门槛,例如它说的这句话:发现最适合你的书籍、电影、音乐、活动、博客以及未知的一切,时刻获得朋友们以及豆瓣推荐给你的有趣信息,从1,454,079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达到这样的规模之后,想抄袭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脱离WEB的纯软件,因为甚至连OFFICE这样的软件都有着被WEB化的趋势,因此,一个网站能实现软件的工具性,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WEB2.0的网站都是从工具起步的,比如记录你MSN签名的网站,记帐的网站,收藏你照片的网站,但往往没有形成门槛,用某老大的话来说门槛有两种:技术门槛(包括人才等);时间门槛(包括积累的人气,关系,口碑等),任有一种门槛,能让你活得舒服。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