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微信拒绝老好人

存量搏杀,建围墙是流量巨头商业竞争常态

在微信封杀抖音登录接口前,市面上BAT、微博、头条系等互联网巨头之间,类似的事已经由来已久、屡见不鲜:

2013年8月,阿里以“安全”之名停止淘宝与微信的一切数据链接,不久后,淘宝网封杀了外链二维码,直指微信5.0的扫码与支付功能;

2014年11月,微博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微信公众号推广的封杀举动;

2016年年中,支付宝开始停止受理微信场景下的支付接口申请;

2018年8月12日,微博发表社区公告,称因头条擅自抓取微博自媒体信息,将封掉其第三方接口;

……

还有更多有关“接口”的封杀事件,基于“接口”的特殊性,这些行为说到底都是正常的商业竞争行为,没有一个产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作为承载各自商业价值期许的互联网产品,在自己正常权限范围内封杀竞品说到底只是一种普通的竞争策略罢了。

这种对接口的封杀,在内容与社交领域尤甚,因为它有着共同的社区和关系链特征,更容易从别的已经成熟的产品中套取适用自己的资源,几乎可以拿来就用。

在流量逐渐见顶的今天,内容与社交的互联网巨头事实上进入了新的“存量搏杀”的时代,从市场上“新挖掘”流量变得很难,国民总时间难以增长的情况下,A产品的成长,往往就是要从B产品那里转化来用户,而不是与B产品去一同争抢额外的用户池。

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用户量越大的产品,越容易成为“挖角”和搭便车的对象,越容易陷入这场竞争的防守姿态,被迫处于“守势”,因为,它们失去了反向进攻的必要。

例如,只有抖音、子弹短信等产品有主动意愿借微信的社交传播力,微信不可能在“存量搏杀”中去抖音、子弹短信那里撷取用户资源——多数产品提供不了微信需要的“11亿”之外的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对外表现出的,就是各种防守策略,封杀这个、封杀那个。

微博与头条系(尤其是微头条)当初吵得不可开交也是如此。在这场“存量搏杀”的争斗中,头条系注定处在“攻击者”位置,它会经常遭遇闭门羹、发发声明,而不是微信、微博到处说自己被谁谁谁封杀了。

而除了阻止竞品,流量巨头往往还有从用户体验角度“筑墙”的考量。

1月15日全民关注的三大社交产品被微信逐一封杀,舆论着实看了个大热闹。但是,抛开微信是否“将竞争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论,至少,张小龙一直自诩的用户体验,恐怕很难容纳在舆论环境中颇有负面评价的头条系产品、多有匿名“开车”信息的马桶、粗暴给钱引流的聊天宝。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微信  微博  关系  流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