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如今,知识付费风口已过,红利期随之在逐渐消失,很多知识付费的创业者也在感叹生意难做,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离场。比如,百度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生存了6个月,最后的更新时间则停在7月13日。再如,在分答社区运营了两个多月的papi酱于2017年9月11日也宣布了停更。

早在2016年,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纷纷入局带起知识付费风潮,可以说几乎在知识付费元年——2016年,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产生,譬如:4月,知乎推出了值乎;5月果壳推出了分答;6月,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了《李翔商业内参》......然而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冷静了不少,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据搜狐网报道,自2017年4月起,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

从人人都在讨论的知识付费时期到现在冷静的市场,知识付费出现了大转弯,而出现这样的转变,这当中存在什么原因呢?

碎片化、同质化、营销化三杯冰水为知识付费降温

知识付费余热不再,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不足10%。而2年前凭借“解除焦虑”为目的,许多教育机构、自媒体、大咖等都加入到“知识付费”的行列,可时至今日,在这个领域活跃的掘金者数量,明显不如从前了。

而且,据艾媒咨询的《艾媒报告丨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喜马拉雅FM的产品复购率为52.4%,分答的产品复购率为43%,得到的产品复购率则未显示。可见许多大火的知识服务商,它们的复购率也只有去年的一半,这也就说明很多人已经不愿为知识付费产品买单,导致知识付费市场降温。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第一,知识碎片化,用户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其实是个伪命题,用户在真正学习的时候,是没办法一心两用的。而喜马拉雅、分答、得到等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是用音频或者视频代替纸质来承载内容,虽可实现边开车边听课、边走路边听课,但是这样获取的知识比较零散,有多少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就不一定了,毕竟用户还需分心注意周边的信息。

以《分答》上面的课程来说,老师讲解的课程深度是有的,内容也比较系统化,可以说知识量是很大的。对于信息量大的学习,没有真正集中注意力是没有办法获取完整的知识,从而导致了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要知道,大多数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都是希望能为之后的生活或者工作带来利益,比较有功利性。而用户的功利性多多少少都意味着他们要求短期内能够看到回报,但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碎片化知识的整合,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出效果的。而且用户获取被切割后的知识是比较难以引发长思考和沉淀的,如果没有长思考和沉淀,用户就达不到知其道的效果。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故事  app  显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