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的注意力转移到C端,其实也是智能语音市场竞争上升到新高度的又一重表现。尤其是科大讯飞,因为其业务来源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主流教材机构及电信、金融机构,通过对比近10年的净利润和政府补助,仅政府补助的金额就占到科大讯飞净利润的1/4~1/3,也就是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净利润来自政府补助。而且最近业绩常常陷于“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所以对科大讯飞的质疑,经常围绕“政府支持下的公司”这一点。

如今科大讯飞积极转向C端市场,再加上BAT与之竞争慢慢拉开帷幕,这足以说明经过多年默默耕耘的人工智能公司,将要面临更加公开化的竞争氛围。作为普通用户,可能也会深度接触立体化的人工智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还有一点,我们看到即使智能语音市场的竞争,还只是掀起了一些波澜,但主流公司却已经开始各自站队、强强联合。无论是百度和高通、小米和阶段性合作,还是科大讯飞与英特尔之间为期三年的合作备忘录,这种敌友交缠的形势,将会给竞争带来更多的变量。而且与国外芯片巨头的接轨,无疑也是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力证的一种。

BAT抢夺科大讯飞的“镰刀”

科大讯飞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个初期的受益者之一,甚至被认为是初期的收割者,但即使如此,它撑不撑得起现在的估值,却一直都是外界质疑的焦点。

按公司历年送股分红前复权计算,2008年10月13日科大讯飞的股价最低跌至12.88元,这个历史最低价目前成本只有0.92元。以去年9月12日的收盘价55.75元计算,9年间涨幅为60倍。与股价涨幅相比,业绩增幅显然没有那么大,公司2007年净利润为5349.83万元,到2016年增长到48443.04万元,9年业绩增长约9倍。

巨头和资本对人工智能的追捧,无疑助长了科大讯飞市值的暴涨,目前其中是否水分过大很难确定。不过有一点,从科大讯飞的财报中,很多人都注意到公司的主要营收其实并不是来自语音交互的技术优势。

据科大讯飞去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从营收占比来看,科大讯飞排前三的依次为教育产品和服务(27.44%)、信息工程(25.07%)和电信增值产品运营(12.17%)。而人机交互产品和解决方案占总营收4.82%,智能硬件产品占总营收的1.06%,显然科大讯飞的营收并非源于人工智能领域。

科大讯飞一直都是以人工智能作为宣传点拉高估值,但其营收状况却不能证实它在语音交互商业应用上的领先地位。这点可能也正是互联网巨头打破科大讯飞现有地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或者可以换句话说,科大讯飞或许是人工智能概念起飞的一个最大受益者,但在技术落地方面,互联网巨头未必不能弯道超车。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BAT  净利润  未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