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风控危机四伏,度小满能否扛起反欺诈大旗?

仅仅两三个月,一场由平台跑路所掀起的风暴便席卷了整个金融领域,行业整体也随之进入大规模的洗牌期。虽然客观上讲肃清野蛮生长中资质不符、有圈钱嫌疑的平台,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信任的崩塌将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

而在这一混乱的局势下,欺诈行为趁机兴起也加剧了平台的生存风险,特别是对P2P网贷平台而言,无论是获得融资还是谋划上市,抑或是寻求转型,风控是一切行动的基石,它关乎着平台的生死存亡。由此反欺诈也成为平台或企业控制风险的重中之重。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术能否在这场欺诈与反欺诈的抗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还是要依赖平台的实力。在这种形势之下,最近大力构建关联网络欺诈防护体系的度小满,能扛起这杆大旗吗?

行业乱象频出,反欺诈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的生命线?

在这场行业风暴中,圈钱跑路、资金链断裂的平台固然是投资者血本无归的罪魁祸首,但不少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或是骗贷的中介机构浑水摸鱼,他们加剧了平台的坏账风险,其实也间接为这次暴雷风潮的形成“出了一份力”。

这背后既直指平台智能风控的羸弱,也反映出科技金融领域面对欺诈现象的被动。

其中网贷平台可谓是重灾区。早在2015年P2P初步发展之时,据普惠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此前发布的信审数据库统计显示,每100个拒贷案件中就有16起涉及不同程度的蓄意造假或欺骗,欺诈行为早已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特别是P2P平台风控要面对的大敌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诈骗行为由市面上的专业代办公司承办,也就是所谓靠骗贷为生的中介机构。

以消费金融为例,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坏账率约在10%-15%,其中60%-70%的坏账就是由黑中介“创造”。多数消费金融平台的借款申请人里,10%-15%都由黑中介幕后操纵。他们通过大量“试错”,迅速找出平台的风控变量以及风控侧重点,从而虚构借款人个人材料,成功骗取大量资金。

这也导致金融欺诈所滋生的网络黑产在成倍增加,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网络“黑产”直接从业者超过40万人,算上“黑产”上下游人员160万人,游离在市场上的身份证约1000万张。而更宏观上,2017年网络欺诈导致的损失已达到我国GDP的0.63%,损失估计高达4687.2亿元。

所以,从平台的角度看,欺诈风险远远大于信用风险,反欺诈已经成为风控的核心,而打响反欺诈战争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危机  行业  金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