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但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用充满好奇的心去探索,去面对人生,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开盲盒一样,只有到下一秒才能体会到是惊喜还是失落。

众所周知,买盲盒,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确,深受Z世代喜爱的盲盒,的确有着一股强大的魔力。

据了解,阿里《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闲鱼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平台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目前盲盒交易市场已经达到千万级。

然而,在打开盲盒那一瞬间的惊喜,透露出的正是消费者内心的那份“孤独”。因为未知,才有抽奖般的惊喜感;因为美好,才有亲人般的治愈感。而对于Z世代的盲盒爱好者来说,唯一有吸引力的事情,是下一个还没拆开的盲盒。这也是让当代大批年轻人为之“上头”的根本原因。

盲盒作为潮玩的一种,靠着“集卡式营销”何时能凑齐一个系列全凭消费者运气,因此,为盲盒而疯狂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在盲盒上年消费超十万的消费者比比皆是,购买盲盒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购取盲盒实物,而是购买一份拆盒后愉悦的、惊喜的心情。

而潮玩作为新消费的一种新体现模式,全球的年轻人都在“倾家荡产”的购买潮玩,而在这些“疯狂”消费者的背后透露出了怎样的经济哲学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人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般要经过两个认识阶段:一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是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消费者对潮玩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从消费者对潮玩开始感兴趣,到购买再到痴迷,背后映射出的却是消费者的焦虑。

每个赌徒的心理弱点都一样,赢得时候想一直赢,输的时候就想把输的给赢回来。虽然盲盒没有赌博那样的粗暴,但是背后反应的心理还是和赌徒的心理非常相似的。消费者虽迷恋盲盒的不确定性,但也有着自己的心理预期,当现实与理想形成较大反差时,便会产生不满的感受,例如“幸运盒子”在风靡一时后,由于产品普遍与消费者预期不符而遭到吐槽,经过社交平台传播后劝退了许多潜在顾客。

盲盒的营销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她们有着主动、颜控、好奇、攀比的心理特征。

这也是消费者起初对盲盒的感性认识。而在这些消费者当中女性占比最多。以泡泡玛特为例,据数据显示,泡泡玛特用户画像中18-24岁的消费者数量占比最多,达到32%;其次是25-29岁,占比为26%;30-34岁的用户占比为20%,这其中75%都是女性消费者。

满足和失落是两个极端,但是对盲盒这个产物来说,并不是。他们带来的作用是相同的。

对消费者来说,当打开盲盒的一瞬间看到是你想要的产品,心里会感到满足,甚至是想集齐这一个系列;当结果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心里会感到遗憾,失落。对于那些能对盲盒有充分理性认识的消费者来说,或止步于此,对于那些“上头”的消费者来说,或许要“深陷此坑”。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Z世代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Z世代”人群也是“网生代”人群,他们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在碎片化信息的轰炸和视听快感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物的认知,一直处于感性大于理性的“自我幻觉”当中。

娱乐和“满足失落”一样,都是人之本性。其追求的正是人的精神满足,但是过度娱乐,就会降低人的文化品位,沉溺在暂时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之中,得不到理性思考。盲盒也是如此。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