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的伪命题
过去两年,投资圈有个观点就是投项目必须是高频需求,高频才有用户粘度,高频才有可能扩品增加变现盈利能力。比如餐饮里的美团饿了么,打车需求的滴滴uber。成功的榜样是无穷大的,汽车服务需求里面就是洗车了,实物里面就是生鲜食品了。
高频需求很重要也很有道理,但不是所有的高频需求都能够成就一个大平台,至少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但东哥以为还有三个致命问题。新模式比传统模式成本效率却更低;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在用户体验上没太多提升,且替代性太多;羊毛出在猪身上,找不到变现盈利场景!
问题一:高频却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我们在评论传统零售服务落后的时候,很关键的是租金成本很高。而传统零售服务的成本结构里面,租金也不过5-10%左右,而绝大多数的O2O创业公司的市场费用可远不止10%,而是收入的100%。为了获取100块的收入,付出的营销成本是100块以上。当然或许可以指望用户持续消费三五次以上,平摊掉费用。京东用户的年人均消费次数不到10次,绝大部分的垂直细分O2O创业公司能够做到三五次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大部分公司未必活的过一年时间就挂了!之前很多人吐槽过京东模式,要知道京东的市场费用长期维持在销售额的2%左右,而不是20%,甚至200%,而运营的成本费用率是持续低于同类传统零售企业的!虽然很多O2O公司都不看好百度糯米,说百度没有运营经验,但人家百度好歹有流量,有钱啊,耗得起。
如果成本更高是阶段性可以接受,那么效率是否更高?B2C电商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仓储物流投资,而成本比传统零售高得多。洗车店,一个人可以洗二三十辆车,而上门洗车,人均下来三五辆车。这还不包括环境污染问题,总之既没效率,又不环保。在线零售的平台,无论是京东,还是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网的人效都是传统同类零售实体三五倍以上。或许可以接受这些O2O创业公司阶段性的低效,但未来又有多少提升的空间?另外实现非促销情况下的订单饱和,需要多长时间,需要教育市场教育用户多长时间。这是一个马拉松过程,三五年时间都是保守的预计。大部分的O2O创业公司是否已经准备好了熬三五年时间呢?现实是大部分风风火火融资的O2O创业公司战略被融资牵着鼻子走,维持无法维持的订单量,骑虎难下,没有新的融资,坚持半年都困难,根本坚持不到平摊成本的那一天。
文章TAG:创新 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