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红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谈到,供应链降低成本的三个台阶:

首先是通过谈判降本。这种方式的效果有限,最多只能降低10%左右的成本,因为大部分的供应商净利率也就只有10%左右。

第二个台阶是流程改进,即通过优化流程来提升效率,这可以影响20%的总成本。

最后一个台阶叫价值工程,指的是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成本。这是降本的最大潜力所在,可以影响到总成本的70%-80%。原因是一件商品70%-80%的成本就是在研发/设计环节决定的,比如材料选择、技术规范等。

可以看出,盒马在研发日日鲜鲜奶这款产品时,正是通过后两种方式控制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终实现供应高品质商品的同时,将产品价格控制在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范围。

自有品牌:或许没有那么美好

中国零售商对自有品牌的热情逐渐高涨是从2015年开始的,但发展自有品牌,或将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从大环境看,国内零售业集中度过低。根据海外经验,自有品牌的崛起和零售行业集中度有较大关联。早期,零售商普遍规模较小,对上游制造业并没有话语权,想要推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简直是天方夜谭。70年代起,事情慢慢发生变化。零售商开始全球布局,通过行业内的不断整合,沃尔玛、万客隆、Costco等国际化的零售巨头开始出现。拥有规模优势的零售企业在和上游工厂的谈判中掌握主动,为自有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零售业集中度远不及欧美国家。根据观研天下的数据,当前中国超市行业CR5的集中度只有26.8%。法国、英国、美国和西班牙则分别高达78.1%、76.1%、66.0%、53.4%。

用户对自有品牌的认知率、渗透率仍然偏低。《2020中国自有品牌达曼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实际购买过自有品牌的人中,仍有三成左右的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自有品牌商品。此外,在前十大零售商的门店顾客中,仅有17%的人购买过该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显示自有品牌的顾客渗透率偏低。

「零售氪星球」在盒马的门店内也发现过类似现象。虽然贴有标签上有“盒马”二字,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日日鲜”是盒马的自有品牌。

推广新品牌的风险高。如果自有品牌对标的是某个领先性品牌的商品,那么很多研发和推广费用都可以被省去。这样的自有品牌能够和制造商品牌形成差异化,但和其他卖场的自有品牌却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所有的零售商都可以对标领先品牌商推出自有品牌。一家代工厂同时给多个零售商制作自有品牌并非新鲜事。

相比之下,如果是针对消费者的某个特定需求而研发出的自有品牌,固然可以强化差异化特征,但也将面临更高风险。因为除了要在研发环节进行投入外,零售商还必须在营销上加大投入,让消费者认识到自身产品与众不同的特定。

一旦到了这一步,自有品牌和普通的制造商品牌在投入上其实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由于自有品牌只能通过零售商自己的门店收回成本,所以他们将面临更高的风险。

善变的消费者也为推广新品牌带来风险。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低价。他们同样重视质量和个性化特色。大润发近年就在推广中高端的自有品牌“钻典”和有机生鲜“屋顶小镇”。

成功的自有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卖场的黏性,但失败的自有品牌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自有品牌并非越多越好。去年盒马提出了3年内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50%以上的目标,其他零售商也都纷纷加大对自有品牌的投入。

但海外市场的研究发现,对于零售商来说,自有品牌的占比并非越多越好。根据Journal of Marketing早期的一份调查,当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超过一定比例时,零售商的利润会下降。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虽然自有品牌的利润率更高(相对于制造商品牌),但由于售价更低,所以更多的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其次,当自有品牌的占比过高时,消费者的选择面减少,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此外,快消品营销公司Acosta 发布的“为什么品牌重要(Why Brands Matter)”报告显示,零售商自有品牌每年贡献约1350 亿美元,占快消品市场的18%。但多数消费者还是比较相信全国性品牌的产品质量,他们认为那些专注在一个领域的制造商比较专业。

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消费市场升级提速,带给了零售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有品牌正在崛起。通过激发自有品牌的潜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正在成为一股新的趋势。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零售  零售商  自有品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