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部人士透露,在此前沸沸扬扬的“二选一”事件后,在拼多多巨额补贴下,部分淘宝商家会匿名入驻,毕竟在拼多多真金白银的补贴下,商家销量提升的同时,还节省了相当部分的营销费用。

“撒币”之下,拼多多的确获得了许多来自五环内的目光,但如何将“热度用户”转化为“价值用户”则是拼多多需要深思熟虑的。显而易见的是,常态化的“疯狂补贴”不具现实意义,是否能够从商品品质、物流服务等方面满足五环内人群的需求痛点,最终实现品牌的“逆袭”才是能否将车开进五环的关键。

在以双十一为节点的“下沉博弈”中,任何一方都希望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对于阿里和京东而言,突破下沉市场的关键,在于建立下沉市场的用户品牌认知,而对于拼多多而言,上行的关键则在于自身品牌形象的升级,而“百亿补贴”的真金白银之下,五环之内的人们是否真的买账,就不得而知了。

在互联网江湖(VIPIT1)看来,无论是阿里的下沉、亦或是京东的社交和拼多多的上行,都是存量时代中对自身安全边界的拓展,而下沉市场则成为阿里、拼多多、京东拓展安全边界的交汇区域,因而,在这一领域内,三方将会进行最为激烈的竞争。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电商玩家的下沉大战背后,则是腾讯阿里间商业竞争新常态的开始。

“神仙打架”背后的底层思维

如果说当下国内的互联网版图中有两个中心的话,那么一定是腾讯和阿里。从国内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早期的“入不敷出”到如今的“盆满钵满”,流量思维是互联网得以商业化的关键,而变现则思维互联网完成商业化的途径,或者说是一种工具。

作为互联网流量中壁垒最强、转化率最高的社交流量,是腾讯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核心要素,剖析腾讯的发家史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交对于游戏业务的拉动(如早期qq号一键登录,以及如今风靡全国的王者荣耀),还是对于内容业务的协同(腾讯视频),都表明基于社交强关联的流量“无所不能”。

例如,马云想由电商做社交,结果无一成功,而腾讯通过社交流量帮助拼多多的崛起,则是社交流量作为互联网底层商业架构能力的体现。

如果说,腾讯的成功基于流量思维,那么阿里的成功则基于变现业务的生态思维。

阿里牛x的一点,在于面对以社交流量为基础架构的互联网世界,通过变现业务(工具)的生态构建形成壁垒,通过“生态协同”的强化使自身业务成为社交流量之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而蚂蚁金服这样的“巨无霸”的诞生则是其“变现业务”生态协同强大能力的体现。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商业  网商  互联网商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