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碰瓷、唱衰、黑公关现象已成惯例。还记得去年4月和一位在汽车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老媒体人讨论“黑公关”的问题,他当时感慨,互联网行业负面新闻太多,“黑”几乎已经成了行业惯例,大家见惯不怪。这种陋习也在逐渐蔓延到汽车行业,“过去还算清明的行业风气坏了不少”。
互联网公司频频被黑,行业中要么是竞争对手玩弄黑公关手段,要么是看客们唱衰企业已成惯例。且不说“黑”对于事实伦理的破坏,这种陋习真正可怕之处在于造成塔西佗效应——无论企业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甚至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的内耗。
盘点这几个月躺着也中枪的互联网企业
2017年才刚过四分之一,但是我们稍微判断一下这四个月来的新闻就会发现有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成了中枪对象。这里面很多“黑点”居然都是在秀三观、智商下限,纯属恶意带节奏。
首先是滴滴,今年春节期间,用户突然发现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打车难、打车贵。本来这是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但后来居然发现打车难、打车贵成了滴滴的责任,情绪化的文字不断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播。针对这个事情很想反问一句,“司机TM都回家了,你难道要滴滴把司机抓回北京上海?”
黑摩拜单车、ofo公交占道这种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离谱的是,前几天上海11岁男童骑ofo被撞身亡,当时网络上不断有ofo需要为男童的身亡负责的声音。目前法律对于共享单车平台是否应监管12岁以下儿童骑行并未做强制规定。而且按照这种逻辑,你是不是买了自行车骑回家被车撞了还得问自行车厂商索赔?
黑知乎这段时间以来也成了某种“政治正确”。有人说知识付费是妄想,甚至还有人说知乎为提高流量编造故事。知乎为了版权维护,起诉营销号,结果营销号反倒天天有节奏地以“精英社区”的标签嘲笑知乎。这个事情也是很搞笑,逻辑真的很像自作多情追某个女生失败后反倒骂人家“绿茶婊”。
黑得到APP、罗辑思维以及罗振宇本人也是一种行业风气。所谓罗振宇收智商税以及难以为继的说法频频出现。有人甚至说罗胖的观点总是发生变化,让学习他的人跳进坑里。从2014年7月开始,我几乎每期不断看罗辑思维。罗胖有些观点确实存在偏颇,但并不妨碍我有自己的判断。人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承担责任的。罗振宇的理论你全信,就是一种无脑。全信后还玻璃心,更是一种巨婴思维。
文章TAG:公司 互联网公司 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