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关于焚烧这一做法在舆论方面也是饱受质疑。在这一方面,H&M其实就深受其害。一边高喊着环保的口号,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另一边却大肆焚烧库存,以诸如发霉、不符合安全质量标准等理由定期对库存进行焚烧,每年焚烧12公吨未出售衣物,但其焚烧的产品与在售产品的检测结果并无二致。这也使得H&M的品牌公众形象受到了波及。

近年来,环保为题已然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据调查显示,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大主因,除了尾气排放、塑料袋等等,全球每年10%的碳排放都来自于服装产业。因此,采取焚烧库存的方式是断然不可取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就烧掉,治标不治本。这会使得原先销售出去的服装成本进一步提高,压榨企业的利润空间,库存在手,清理很难,但并不意味着就确定卖不出去,一旦烧了,就等于烧钱,永远没有转化为现金的机会。

*其次是“以攻为守”的推陈出新

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服装款式,以此来撩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生产大量衣物必然会有库存方面的压力,市场效果好倒也算了,但如果市场反应不好,这就意味会有更多的库存堆积,这种做法对于产业发展犹如人的赌博一般,会造成库存“滚雪球式”的增长。

*最后是借助由于库存问题兴起的“清库存”公司

这些所谓的“清库存”公司,大都有自己专门的销售渠道。但谈到这些销售渠道的逼格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譬如特卖场、地摊货之流往往是这些公司的最爱。先不说打折处理拉低售价,到底能不能覆盖成本,最关键的影响在于这种销售行为对品牌的伤害将会严重影响新品的销售。

在这一方面,苹果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几年来,苹果手机在华销售不畅,但即便如此也不会选择降价,因为一旦降价,自身品牌价值也会跟着下降,再想升上去可就不容易了。

由此可见,市面上对于清库存的解决方法云云,但归根结底并没有触动产业的本质,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看出这些背离服装零售本质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七伤拳”,杀敌,先伤己。

就目前看来,服装产业的有些主题还比较容易确定,例如人、货、场这三大要素,但服装行业的其他主题确立并不那么明显;包括分散性、灵活性和透明度。

*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零售商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趋势和消费者需求。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个性化定制相关的未来预测中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突然改变,或者供过于求,如何灵活调整生产同样也是考验企业的一环。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产业  服装  库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