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趋势判断失误:服装市场瞬息万变,尤其是用户喜好以及流行元素的变化实在过快,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质量、价格款式、季节、地域、外贸因素和终端管理等方面最终导致了高库存问题。

2.长尾商品的“挤出效应”: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雷同品牌很多,产品重复率很高,过去对服装流行因子的了解和整个服装制作的把控性还没有这么强,服装厂商只能凭借一些表面数据化的东西或者说所谓的经验来判断,在精品与多品类的博弈中其实更偏向于精品。然而如今看来,服装产业的产品设计应该基于数据而高于数据,流行性服饰的价值固然重要,但长尾的潜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长尾服装类别的销量要远远大于这些所谓的“流行因子”,这就形成了一种爆款变尾货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引发库存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服装产业经营方式的落后。

事实上,包括服装产业在内的很多传统生意,都讲究[规模效应],以走量的形式获得收益。这些企业成功的因素则归功于规模效应的实现;而企业的陨落常常是由于企业落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但就目前而言,各类服装店数不胜数,这也导致雷同品牌以及服装样式数不胜数,产品重复率很高,这就陷入了一种“产业同质化”,进而导致库存越来越多。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落后的“规模效应”思维影响下的服装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与服装业严重过剩的产能不相匹配,规模经济已然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事实上,规模效应已经成为过去式,当下更强调用户与企业双边的网络效应,这本身就是商业社会进化论的要求,只不过由于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而言受影响的程度以及早晚会有所差异。然而只要做服装品的,都是先生产后销售,没有人能够做到生产多少卖多少,尤其是大环境的改变,所以即便是经济形式、品牌、管理都出现较好的利好消息下,能够卖到只有30%库存的企业,就已经是“熊猫血”了,库存控制率在50%就算合格。

如此看来,服装产业其实与淘宝上的那位农产品“滞销”大爷没什么区别,就差打出“帮帮我们”这一字符了。

治标不治本者云云:背离零售本质的解决方案都是“七伤拳”

不得不说,服装产业清库存难其实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也因此,广大企业也确实想了不少解决问题方法,就目前看来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如开头H&M、Burberry一般的焚烧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这些知名服装品牌。然而,库存就是库存,即便烧了最多也就不用付出多余的管理成本,但这些货物仍旧没有转化为货币,只是“眼不见心不烦”,多少给人一种掩耳盗铃的感觉。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产业  服装  库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