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毕业率,孵化企业的失败率更高,从2004年以来,孵化失败的企业数量每年都超过毕业的数量,2013年以来,孵化失败的企业均超过2000家,2018年更是超过了3000家。失败企业与毕业企业之间的比值接近4,孵化成功率下降到25%。

这也就是说,失败几乎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的默认选项。

像国内很多大学科技园,由于规划的原因,孵化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孵化场地却没有增加,导致很多孵化企业只能在孵化器以外的地方办公,企业集聚的效应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不利于孵化企业享受到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服务,还有一些需有生产车间或厂房的企业,由于没有接产基地,发展大大受制,这也是产学融合受阻的典型现象。

2、产城融合走歧路,打着科技城的旗号做地产

在大学科技城的建设中,产城融合是无法回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像筑波大学科技城,其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到后来的信息网络建设都由日本政府一手包办了,日本甚至还出台了《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专门用来调控筑波大学科技城这一特定区域的城市建设。

回到中国,一说到城市建设,必定会与房地产套上关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大学科技城孵化的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再到形成产业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需要时间的长链条,如果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前瞻性,其获得收益的速度远远低于房地产。

于是这就造成了,利用大学科技城的人文氛围、教育资源作为地产项目的卖点,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将品牌地产作为主角放在C位,从而形成以地产经济撑起大旗,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大学科技城。

很显然,这样的产城融合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和长远发展战略,当土地资源用尽之时,也就是这个大学科技城走向没落之时。

3、大科城竞争的关键是人才而不是经济指标

与产城融合的误区一样,在体现大科城竞争能力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人才这两个要素中,很多城市在短期利益和长远战略的对比中迷失了方向。

选择经济指标,符合当前的工作目标,但必定会陷入无休止的数据焦虑之中,每天每月每年想的都是如何完成上级任务;选择积聚人才,虽然也是任务考核的项目之一,但人才对大学科技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难以量化,且需要很长一段孵化时间才能开花结果。

虽然人才重要的道理都懂,但在实际工作和执行过程中,积聚人才的推进往往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

事实上,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的观点里,除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和新思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科技  毕业  资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