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团队由于不够了解看病场景,一些产品逻辑显得不合医生习惯,遭到了线下团队的质疑。线下团队由于缺乏对互联网产品技术的了解,也常常提出许多不能产品化、不合线上习惯的需求,而让线上团队感觉难以沟通。

双方的认知障碍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打破,但在郑越的努力下,多了一份对彼此的理解。郑越告诉东哥资本:“我必须明白互联网可以做到哪个阶段,线下又可以做到哪个阶段。由于我自己是线上的,所以最初以为相关体系建立起来后,很多东西会顺理成章地完成,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所以要打破双方的认知障碍,关键在于我,如果我给双方足够的边界和足够的发挥空间,并且给与他们充分的认可,团队的舒适度就会高很多”。

或许正如英国作家斯宾塞所说,每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始都是很困难的。

►技术变革创造盈利模式新机遇

现在回头看微医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微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亮点值得行业思考。

一是从工具到内容社区的转化,也就是郑越所说的搭建信息流的过程。

微医最初仅仅是一款用户预约挂号的工具型APP,和其他同类型产品一样,它必须设法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从而寻找变现机会。很多工具型APP会选择做内容,比如社交,但为了社交而社交的效果往往不太好。原因在于开发者忽略了从工具场景导向社交场景的合理性。

对于微医来说,健康号就是他们的社区,但他们并没有直接从挂号衍生到社区,在两者之间还增加了免费咨询的功能。免费咨询其实原本就有,但用户并不活跃。郑越团队将这一功能进行了调整,当用户预约挂号成功后,该功能会自动弹出,询问用户是否需要在问诊前做进一步咨询。这一调整非常成功,进一步沉淀了用户。原因就在于当用户完成预约后,很自然地会需要了解问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这一场景延展地合乎逻辑。如果没有这一功能做为衔接的话,直接进入社区会显得太突兀。

另一点是他们对于技术运用的升华,从原本的“连接”到“提效”。

最初的预约挂号功能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了挂号的线上渠道,本质是“连接”,连接患者和医疗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户体验,简化了流程。但它并没有对医疗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没有解决行业痛点(比如医疗资源缺乏且分配不均),所以只能算是物理变化,是一种流程驱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会将互联网医疗带入一个全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提效”。基于大数据而打造的服务包将医疗资源衍生到了院外,成为传统医疗体系的补充,缓解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如果说“连接”阶段的互联网医疗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那么当前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新阶段则具有更高的医疗属性。这种属性不仅带给了医疗行业根本性的变化,还带来了全新的产品设计。这种产品设计不仅仅是连接医患双方,更是利用医疗和科技的深层融合,对来自各方面的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医疗资源进行数字化,然后进行高效精准的匹配。因此,这个正在来临的新阶段属于医疗和科技之间产生的化学变化,是一种技术驱动。

技术的革新为互联网医疗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支撑,必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未来。

四年前腾讯电商卖给了京东,但之前部门的同事间联系依然紧密,一年还会有两次“团建”,这个月的2号还组织一起到湖州泡温泉。郑越给我的印象,是埋头干活的人,至少在前同事群里很少见说话。说什么不重要,做出了什么才重要。

互联网医疗领域一定会跑出百亿美金级的公司,恭喜前同事郑越进入了一个大的风口!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平台  医疗  用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