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盛期间,一次复杂的重组项目让他真正学习到了东西。当时在国内投资界名噪一时的广东粤海集团重组,高盛足足操作了两年,中间涉及到100多家债权银行,400多家公司,刘每天工作都到凌晨两三点,两年的年项目感觉做了四年。但最终完成后,刘也对企业的管理丶经营丶执行几乎所有流程都都全面了解,“做完这个项目,基本上再做任何项目都觉得容易了。”
刘炽平的感受是,好企业20%是因为策略上的成功,80%的因素在于企业的执行能力。因此他萌生了投身企业,从一个给企业提供战略意见的第三方身份,成为战略执行者。
在2004年机会终于到来。高盛操作腾讯上市项目,刘炽平表现出的才华让马化腾极为欣赏,而刘炽平也在操刀腾讯IPO中感受到这家中国公司的优秀。刘炽平受邀出任腾讯首席战略投资官,负责腾讯战略丶投资丶并购和投资者关系,而更牛的是,只在1年后就升任腾讯总裁,放眼整个全球互联网业界都很少有那么快上位的职业经理人——阿里的曾明也只是做到参谋长的位置,远不是总裁;百度压根就没有总裁这种角色。
而跟刘一样是职业经理人出身的还有2006年加盟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他负责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包括旗下的腾讯网丶腾讯视频和腾讯微博。2011年加入腾讯的首席战略官,高级执行副总裁James Mitchell,。他全面负责公司战略规划和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为公司提供业务规划及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战略建议,以及加强公司与投资环境的双向沟通。2005年加入腾讯的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自2008年10月起负责互联网业务系统的产品平台与研发管理工作。自2012年5月起负责公司大社交平台的搭建及推动开放平台战略的实现。2005年被并购后加入腾讯的张小龙其实也算外来户,他们已占去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一半左右的职位。
附文:腾讯五虎为何可以维持较久:良好的创始人机制与文化
对于一家大公司,尤其是2004年就已经完成上市的公司而言,其主要创始人离开的速度是较为缓慢的,这一切背后显然是腾讯的核心机制在起作用,而在《商界》的一篇文章中就有较为深入的阐述:
腾讯创业5兄弟,堪称难得,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丶许晨晔丶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丶各管一摊。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丶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许晨晔和马化腾丶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陈一丹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他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总而言之,i黑马认为,腾讯五虎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维持其在于设计了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权力制衡机制,同时又设计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更重要的在于创始人之间的良性的互补。但是在长久的创业之后,每个人都会遇到事业上升的铁墙,而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尤其是事业最高点的时候离开,未尝不是创始人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的良策。
本文转自投资界。
文章TAG:腾讯 张志东